课件23张PPT。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明治维新前与后日本为什么要挑起中日战争? 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甲午战争的背景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 大陆政策 “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1867年)日本以什么为契机挑起战争?1.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甲午战争的经过 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主要战役的名称及简单概况。2.经过:1894.12你对哪场战役印象最深刻? 为什么?[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第二单元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所题挽联“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左宝贵徐邦道邓世昌丁汝昌铸就中华民族之魂 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民族尊严
3.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 中方代表:李鸿章
日方代表:伊藤博文
日本马关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地:
赔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商埠:设厂:巧记条约内容:“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岸”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日本的影响: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多角度探究战争影响】 4.影响增多破坏主权
刺激瓜分增加
加重负担
控制经济通商口岸
深入内陆侵略势力
深入内地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加深掠夺
阻碍民资辽台澎及附属岛屿二亿两
白银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对比表《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力大大增强。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日本获得赔款白银两亿两,加上日本掠夺的大量舰船、武器、物资,折合日元5.1亿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4.5倍。借这笔巨款,日本进一步发展工业,扩军备战,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级的强国。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
——《纽约时报》评论 【多角度探究战争影响】 4.影响
熊—俄国
太阳—日本肠(蛇)—德国虎—英国鹰—美国:
门户开放政策蛙—法国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长城以北和新疆福建山东长江流域两广、云南梁启超指出:“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历史歌谣日本称霸野心狼, 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 黄海大战英明扬。
《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允许日本开工厂, 列强纷纷来效仿。
瓜分狂潮又掀起, 美国忙于领土争。
无暇东顾不慌张, “门户开放”后来上。机会均等各国享, 中国再遭列强侵。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关天培
B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cD4.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 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894年;日本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1、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2、培养人才,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3、推进军事现代化
4、更新观念,与时俱进5.【发人深省的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今天有何教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