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题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
法目标
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爬行动物属于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多媒体出示青蛙和龟的图片)提出: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出课题。
导入2:青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两栖动物难道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两栖动物
1.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的日常所见,总结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青蛙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2.观察青蛙的图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青蛙成体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
(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当你手握青蛙时有什么感觉?
(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5)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师生交流总结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1)青蛙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一致,有利于保护自己。
(2)青蛙的皮肤裸露且分泌黏液,皮肤辅助肺呼吸。
(3)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3.多媒体分别出示蟾蜍和大鲵的图片及资料,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备注
续表
4.提出质疑:出示畸形蛙图片和问题,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干旱的地区为什么很少见到两栖动物?
师生交流总结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爬行动物
1.根据蜥蜴的身体结构、运动、皮肤、呼吸、生殖发育等方面分析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
2.出示扬子鳄图片及资料以及鳄鱼、龟和蛇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让学生尝试说出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师生交流总结。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对比蜥蜴与青蛙的区别
蜥蜴
青蛙
身体分部
皮肤和覆盖物
呼吸
生殖和发育
2.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原因是什么?经过学生讨论后,师生交流总结。
备注
四、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青蛙前后肢的主要作用是( D )
A.前后肢都支撑身体 B.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C.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划水
续表
2.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C )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B.在水中生殖,在陆上发育
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
D.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3.蜥蜴的呼吸特点是( A )
A.完全用肺呼吸 B.肺呼吸,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C.用体表呼吸 D.用鳃呼吸
4.蛇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有利于( A )
A.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B.自由运动
C.适应水中生活 D.皮肤呼吸
5.如图中圆圈表示三种生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重合部分则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E可以表示用肺呼吸
B.P可以表示真正的陆生动物
C.F可以表示体温恒定
D.Q可以表示有脊柱
6.如图为青蛙的形态结构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生活在河边绿草丛中和生活在枯井中的青蛙体色分别为 绿色和土黄色 。这种体色的变化不易被敌害发现。
(2)青蛙的头部是感觉中心,[ 2 ] 眼睛 能对活动的物体形成视觉;眼睛后面有[ 3 ] 鼓膜 ,可感知声波;前端有一对[ 1 ] 鼻孔 ,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3)青蛙的[ 5 ] 后肢 发达,趾间有 蹼 ,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课堂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对两栖动物虽然不陌生,但是对它的生殖好奇心很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发言积极。在介绍其他爬行类动物时,很多同学是没有真正见过的,只是通过课件上展示的图片他们才有初步的认识,可通过课后让他们多搜集资料,加深对两栖动物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