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课题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
法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注意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教学重点
(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多媒体出示蛔虫和蚯蚓)大家知道大屏幕上这两种动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两种动物的世界来了解一下它们。
导入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细长,我们通过哪些特征来正确区分这两种动物呢?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线形动物
1.出示雌、雄蛔虫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蛔虫一般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
(2)你能看出雌雄蛔虫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仔细观察后交流总结: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雌雄异体,雌虫:体粗长、尾端尖直;雄虫:体细小、尾端向腹面弯曲。
2.请学生阅读第8页第2段课文,并探讨以下问题:
蛔虫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
出示蛔虫的结构图,指导学生分别从体表、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和运动器官分析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可以直接从小肠内吸收半消化的食物;运动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出示人体感染蛔虫病传播途径图片,请学生推测预防的措施。
师生交流后,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②管理好粪便。
4.展示蛲虫、钩虫、丝虫、小麦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等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动物与蛔虫具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师生交流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环节动物
1.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捕捉蚯蚓时的情境,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明确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的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内,营穴居生活。
备注
续表
2.展示活体蚯蚓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蚯蚓并思考以下问题:
(1)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蛔虫有什么不同?
(2)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它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3)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你有什么感觉?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体表有什么物质?可能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重点理解其运动方式和呼吸过程。
3.展示沙蚕、蛭等的图片,并提出:与蚯蚓相比较,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师生交流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4.让学生阅读第11页教材,总结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5.能力提升: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
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区分的方法。有环带的是前端,腹面有刚毛,较粗糙。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雨后,蚯蚓往往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2.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
雨后,土壤的氧气减少,蚯蚓到地面上来呼吸;蚯蚓消失,农作物生长会受影响,蚯蚓疏松土壤,使植物的根更好地进行呼吸,蚯蚓消化后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能提高土壤肥力。
备注
四、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蛔虫生活的营养物质来源于( C )
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 B.依靠体表吸食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
C.依靠口吸食肠中半消化的食糜 D.通过触手捕获营养物质
2.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D )
A.体表 B.口 C.肺 D.体壁
3.蚯蚓对人类有许多益处,下列各项叙述与蚯蚓无关的是( C )
A.提高土壤肥力 B.处理有机废物 C.捕食害虫 D.疏松土壤
4.在下列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蚯蚓比蛔虫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 A )
A.身体有体节 B.营自由生活 C.有口有肛门 D.生殖器官发达
课堂反思:通过观察蛔虫的结构让学生自己总结蛔虫适合寄生生活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环节动物教学中通过学生看图、阅读、讨论、思考、探究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把观察蚯蚓改成分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