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课题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学会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
法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目标
(1)在多项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学会看细菌和真菌的两面,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食品腐败的原因和食品保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各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都与酒有关。现在众所周知的国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誉五湖四海,你知道酒的酿制离不开哪些微生物吗?引出课题。
导入2:一提到细菌和真菌,人们往往只会想到它们的害处。其实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它们对人类有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酵母菌发酵
(1)出示“发酵现象”实验装置,教师做简单介绍,请学生试解释气球胀大的原因。然后把瓶中的气体导入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让学生描述现象,解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师生交流后总结得出:葡萄糖被酵母菌分解时会产生二氧化碳。
(2)打开瓶盖,让学生闻一闻,说出感受,并分析原因。师生交流后得出:葡萄糖被酵母菌分解时还会产生酒精。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分析,酵母菌发酵的条件。师生交流后得出: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3)教师进一步提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还有哪些食品的加工离不开酵母菌?学生思考回答:馒头、面包的加工离不开酵母菌。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制作馒头的原理和酿酒的原理一样吗?
备注
续表
(4)师生分析馒头的制作过程,经过交流后提出:
①为什么做馒头揉面时可以加一些上次做馒头留下来的“老面”,而不可以用蒸熟的馒头做“引子”?
②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吃馒头的时候,怎么没有酒味?
师生交流后得出:①“老面”中含有酵母菌,所以有发酵作用。②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时,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暄软多孔。而酒精易挥发,所以馒头无酒味。
(5)深入探究:
①如果在“发酵现象”实验装置中不加入糖或者加入糖后将瓶放进冰箱里低温保存,还会出现以上现象吗?为什么?
②在瓶中加入开水,气球还会胀大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总结酵母菌发酵的特点。
(6)让学生描述米酒的制作过程,学生描述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将酒曲碾碎成粉末,撒在糯米饭上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中的哪一步?
②将糯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的作用是什么?
③加盖的目的是什么?能否经常揭盖?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制作米酒每个步骤的作用。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1.教师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哪些关于食品腐败的例子?
那么,引起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能够防止食品腐败?
师生交流后总结: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大量繁殖。
2.出示各种食品保存的图片,请学生分析讨论:(1)图片中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说出不同方法各依据什么原理?(2)除上述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
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述各种食品保存的原理。并总结:①传统的贮存方法:晒干、风干、腌渍、糖渍等。②现代的贮存方法: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教师提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菌、真菌能使动、植物患病,那么我们能否利用细菌、真菌防病治病呢?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出示青霉素有关资料,并总结出: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叫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3.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生产车间,教师指出: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就能生产出大量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见,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生产药品,防治疾病。
4.知识拓展:
抗生素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但是,人们是否就可以随意使用和加大剂量呢?
经小组讨论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对抗生素的随意使用和加大剂量会增加致病细菌的抗药性。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1.教师提出: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能不能利用它们来进行环境保护呢?你生活中有这样的实例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7页“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思考:人们如何利用细菌来保护环境?
备注
续表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家庭酿酒过程中加入的“酒曲”,主要利用的是( B )
A.乳酸菌 B.酵母菌 C.醋酸菌 D.甲烷菌
2.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很多可作为细菌“食物”的( B )
A.无机盐 B.有机物 C.重金属 D.矿物质
3.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D )
A.把食品内的细菌都杀死 B.抑制食品内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C.把食品内的真菌都杀死 D.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这些蔬菜采用的保存方法是( D )
A.冷冻法 B.糖渍法
C.巴氏消毒法 D.脱水法
5.青霉素是由青霉产生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 B.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C.青霉是一种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D.青霉的孢子呈绿色
6.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盛面团的面盆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的松软多孔。请分析回答:
(1)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是 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刚烧开的热水使面团温度过高,不利于酵母菌的生活 。
(2)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假设是 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 。
(3)
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粉,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实验过程中缺少对照组 。
课堂反思: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共同探究、动手实践、表达交流等环节,由此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