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病 毒
课题
病毒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学习明白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
法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目标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病毒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结构的独特性;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是如何生活繁殖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
导入2:病毒也是个体微小,它与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病毒。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病毒的发现
1.出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自学89页课本内容。
(1)是谁发现了病毒?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2.师生共同分析伊万诺夫斯基的研究过程,说明事事都要做有心人,要敢于质疑,大胆设想,并付诸行动。
(二)病毒的种类
1.出示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等病毒图片,请学生尝试把它们进行分类。
师生交流归纳总结:病毒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2.拓展提升:酸奶的制作过程需要加入乳酸菌、嗜热杆菌等益生菌,因此需要专门进行菌种培养。如果不注意环境的消毒,培养益生菌的培养基上可能有哪种类型病毒?
教师提示:想一想病毒的分类依据,然后解答。
(三)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1.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结构。
2.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这个问题观看课件后总结病毒生活和繁殖的过程。
备注
续表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过渡语:病毒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其广泛,使人们谈“毒”色变,它是不是对人类没有一点益处呢?
2.课件出示病毒相关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列举的实例可以说明,病毒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2)你还知道哪些病毒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实例?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92~93页课本内容,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3.师生交流总结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让学生能够用列表,总结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及生殖。
(在课件上展示答案。)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有一次,一个同学拿来一份患有鸡瘟的鸡血液,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观察。老师说不行,是老师嫌麻烦吗?为什么?
2.禽流感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大胆设想一下,你有什么办法对付并预防这种病毒?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病毒传染性回答。
备注
四、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下列病毒的类型中,叙述错误的是( C )
A.动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真菌病毒 D.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 D )
A.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纤维素外壳和由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 D.蛋白质外壳和由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
3.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B )
A.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4.
如图为病毒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这是 噬菌体 病毒。
(2)病毒的结构包括[ 1 ] 蛋白质外壳 和[ 2 ] 内部的遗传物质 ,没有 细胞 结构。
(3)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自我复制 ,病毒侵入活细胞后,在 遗传 物质的指挥下,利用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课堂反思: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分析、推理,特别是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对比、推理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