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导学单
【学习目标】
1.创设具体的情境,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学习难点】能应用观察的范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识链接】
1.过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个呢?
引导学生得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1)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2)你能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吗?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合作探究】
一、教材第34页问题一: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为A′。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和C′。
1.小猴爬到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
2.它能看到几个桃子呢?
3.我们的猜测对吗?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画一画、说一说。
(1)想:可以把小猴的( )与墙上的( )连接起来,这就是小猴的( )。
(2)画出小猴的视线。
4.可是为什么要画直线呢?
5.你知道吗?
在A点时,小猴的眼睛是“观察点”,阻碍小猴视线的是墙,所以墙的顶点是“阻碍点”。连接“观察点”和“阻碍点”,并延长与地面相交于一点,记作点A′。点A′就是小猴在A处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
6.你发现了什么?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 )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 )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 )。
我的发现:连接( )点与( )点的连线,可以确定观察的范围。
7.如果小猴继续向上,请你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
8.观察三条视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我的发现是: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 )的高低有关。随着( )的变化,观察到的( )也在变化。
二、教材第34页问题二:客车行驶到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我的猜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做法是:我可以把( )和建筑物( )之间连一条线,这条线就好像是司机的( )。
3.画出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的视线。
我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
5.它们之间的变化与观察的范围又怎样的关系呢?
我发现:观察点的位置越远,观察到的范围越( );观察点的位置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 )。
三、教材第34页问题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伴说一说。
【达标检测】
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请你作图说明。
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 )。
三、苏明站在阳台前眺望,这时于洋刚走出楼门(如图)。
(1)站在阳台上的苏明能看见于洋吗?
(2)于洋走到什么位置时,苏明才能看到他?在图上标出来。
四、下图表示一位八路军战士与炮楼上日本鬼子的位置关系。在八路军战士的前方是一个小土坡,请问:日本鬼子能发现这名战士吗?这名八路军战士能躲过探明灯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答案】如图所示:
二、【答案】如图所示:
短。
三、【答案】(1)观察图形可知:于洋刚走出楼门时,处在苏明的视角盲区,所以苏明看不到于洋;
当于洋走到A处时进入苏明的视野范围,才能看到。
四、【答案】如图所示:
这名战士不在日本鬼子探明灯的照射范围之内,所以能躲得过探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