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1. 故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桓侯故使人问之
既克,公问其故
(形容词,旧)(连词,所以)(副词,特意,特地)(名词,原因)
2. 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动词,属于,是)(名词,类)(介词,在)3. 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
烟涛微茫信难求
言必信,行必果
(随意)(实在)(讲信用)
4. 为 因为长句
为君翻作琵琶行
初为《霓裳》后《六幺》
(写,作)(替、给)(是)
5. 引 控蛮荆而引瓯越
恭疏短引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
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动词,连接)(名词,序)(动词,带领)(动词,后退,退却)6. 穷 穷岛屿之萦回
穷且益坚
日暮途穷
不忍穷竟其事
(动词,穷尽)(名词,困厄,处境困难)(动词,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 数 识盈虚之有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而公子亲数存之
(名词,定数)(名词,数量)(名词,技术)(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副词,屡次)
8. 及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其贤不及孔子
一人飞天,仙及鸡犬
(达到)(比得上)(涉及,牵连)9. 而 悚然而听之
物既老而悲伤
忽奔腾而砰湃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10. 举 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
戍卒叫,函谷举
(副词,全,都)(行为)(攻占)
11. 见 是以见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吹草低见牛羊
(表被动)(看见)(通“现”,出现)12. 修 茂林修竹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书
修守战之具
(形容词,长、高)(动词,修建)(名词,身高)(动词,写)(动词,整治)
13. 之 暮春之初
及其所之既倦
不知老之将至
夫晋,何厌之有
以之兴怀
(结构动词,的)(动词,往,引申为达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1.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春生秋实(结出果实)
②砭人肌骨(用针刺)
③鼓枻而去(敲打)
④乃歌曰(歌唱)
⑤映带左右(环绕)
⑥一觞一咏(喝酒)
(2)名词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②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向上)
③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向下)
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在夜里)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来)
(4)名词的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2. 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腾蛟起凤(使……腾空;使……起舞)
②窜梁鸿于海曲(使……出走)
③百忧感其心(使……有触动)
④万事劳其形(使……辛劳)3.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安能以皓皓之白(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③死生亦大矣 (大事)
④尽东南之美(俊杰)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成平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山原旷其盈视(使……开阔)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商人重利轻别离(以……为重;以……为轻) 4. 数词的活用
数词用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5. 副词的活用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处境艰难,不得志
今义:多指经济上困难
2.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4. 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爆发出,突然冲出
今义:鼓出来,冒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5.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上了年纪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帮会或黑社会首领
6.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时间副词,刚才,先前
今义:朝前
7.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 常用来指学位
8.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9.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古义:看到事物细微的征兆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10.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11.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12. 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13. 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拘泥,执著
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14. 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15.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1. 俨骖于上路(“俨”同“严”,整齐的样子)
2. 云销雨霁(“销”同“消”,消散)
3. 忽奔腾而砰湃(“砰”同“澎”, 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4. 渔父见而问之曰(“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5. 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见面)
6. 虽趣舍万殊(“趣”同“取”)1. 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
译文: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2)其致一也
译文: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2. 状语后置句
(2)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译文: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曾经跟穆、曹两位著名的琵琶乐师学艺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3. 宾语前置句
(5)歌以赠之
译文:作歌赠送给她
(6)自令放为
译文:使自己被放逐呢
4. 定语后置句
(7)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译文: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怎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尘垢的污染呢5. 被动句
(9)圣人不凝滞于物
译文:通达事理的人不会被客观时势所拘泥限制
6. 省略句
(10)行吟泽畔
译文:在水边且走且沉吟叹息
(11)不复与言
译文:不再和屈原说话1. (2008·安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2008·山东卷)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3. (2008·江苏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 (2008·福建卷)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5. (2008·辽宁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6. (2008·重庆卷)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7. (2008·重庆卷)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8.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 素材点拨
(1)感怀与慨叹——《滕王阁序(并诗)》
《滕王阁序(并诗)》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 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课文素材可用于“感怀”、“人生慨叹”、“抱负”、“文字的魅力”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2)追求与坚守——《渔父》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谄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
课文素材可用于“爱国”、“探索真理”、“追求理想”、“高洁之志”、“心系民生”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2. 精彩片段
(1)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选自2005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你好傻啊,屈原》) 点评: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2)“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见到盎然春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语文,用一枝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遭贬,壮志未酬,心有不甘而吟;陈涉虽地位低下,苦难深重,却呼出“王侯将相宁种乎”;屈原因遭奸人陷害,使其忧愁悲思而抒《离骚》……语文,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唱出世人壮志满怀,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使我思绪翻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道出了人生泛静的选择……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
(选自2007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点评:这一节出彩之处在于作者巧妙地化用从语文学习中得来的古代文化精髓,形象地诠释了作者学习语文的感受,以及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审美愉悦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语言优美,句式整饬,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2.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
3.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5.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6.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董仲舒)
7.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8.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9.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 不要轻易说“不”
(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从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张宁9岁开始练习羽毛球,1989年进入辽宁省体校,1991年进入国家队,至今已和羽毛球“结缘”20多年了。进入国家队后的近10年多的时间里,尽管张宁训练非常刻苦,但发展却并不太顺利,没有取得世界级的冠军。2001-2002年间张宁也曾一度萌生出退役的想法。当时家里人都劝她:“不管怎样,国家培养你这么多年,教练栽培了你这么多年,你不能主动要求退役,应当为国家着想。”张宁最后终于坚守自己的理想,咬牙拼了下来。在2003年的世锦赛上获得了她的首个世界冠军,在2004年获得了雅典奥运会冠军。之后张宁伤病不断,她忍住伤痛坚持训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成功卫冕。为其运动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请阅读以上材料,以“坚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坚守”意即坚定的守卫。它与“坚持 ”、“守望”意思有别。“坚守”之“坚”,是一种意志;“坚守”之“守”,强调“把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之“持”,突出“使继续下去”。“守望”之“望”,含一种期待。故三者大相径庭,审题时切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
回眸历史,伯夷拒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中,坚守了爱国节操;刘兰芝誓不改嫁,举身赴清池,坚守了忠贞爱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坚守了高洁人格……构思时,无论取材何种坚守,笔锋务必指向坚守者的心灵,展示那道无形的底线,渗透进个人的感悟与深思,讴歌某种伟大的品格,或者阐发某种深刻的哲理。否则,只是流于写那种有形之坚守,尽管硝烟弥漫,旌旗漫卷,热闹非凡,但是不能震撼人的情志,启迪人的沉思,犹如风过无痕,浪行无迹,给人以肤浅浮泛、味同嚼蜡之感。坚守高洁,坚守正直,坚守信念,坚守真理,坚守忠贞,坚守承诺……坚守的对象林林总总,但是你只能撷取其中一个新颖而小巧的角度来演绎真情故事,描绘生活图景,论证真实道理。不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本章演示到此结束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