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2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3 05: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约前570—前500),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人
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阅读下列材料,反映了老子怎样的思想?“道”是世界的本源,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辩证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关于朴素的辩证思想,你能说出哪些成语?思想文化的传承和浸润阅读:P36-37“孔子和儒家学说”部分,勾画批注
1.简介孔子。
2.孔子的政治主张
(1)核心思想“仁”
(2)主张“仁者爱人”
(3)主张“为政以德”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儒家学说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答:“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整理文献。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1)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亦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孔子的教学原则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这些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2)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整理文献。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传说《春秋》就是孔子编写的,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4.孔子的著作
《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资料助读
《论语》选句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答: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5.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最早祭祀孔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岁时奉祀”,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与怀念。汉朝时期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的思想,用最高的祭天大礼祭祀孔子。随着祭孔规格和礼仪的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小知识:“祭孔”的由来与演变阅读:P38-39,勾画批注
1.百家争鸣的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2.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阅读:P38“相关史实”。相关史事
“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到春秋末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便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期,“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百家争鸣
孟子
孔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诸子百家中,又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3.学派代表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1)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兼爱:要求人们互利互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①创始人:②思想主张:墨子像《墨子》书影(2)儒家
孟子和荀子
②代表人物的主张
孟子主张:A.仁政;B.民贵君轻;C.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礼治” 孟子像荀子像孟母三迁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①代表人物:材料研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3)道家
①代表人物:
②思想主张
A.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B.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庄子庄
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书影庄
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
子(4)法家
①代表人物:
②思想主张
A.以法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③地位
战国时期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学派。韩非韩

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韩非子》书影 孙子(约公元前535-? )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孙子兵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535-? 拓展:阅读P40“知识拓展”(《兵家》) 老子:无为而治。
孔子:以德治国(仁)。
墨子:贤能治国。
孟子:仁政。
韩非:以法治国。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4.百家争鸣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5.百家争鸣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 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探讨:1.“诸子百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各种主张和方略,并不断辩论,取长补短,互影响。对此,你有何感触?
(1)我们应该学习诸子先贤们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自己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我们应该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8课 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主张:“仁”“爱人”“为政以德”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编《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主要著作:《道德经》孔子老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8课 百家争鸣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国,
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
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儒家道家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百家争鸣法家!共勉:
让我们拥有“仁”(儒家:孔子)的美德,
抱一颗“兼爱”(墨家:墨翟)之心,
用发展“辩证”(道家:老子)的眼光,
为维护世界和平,呼吁“非攻”(墨家:墨翟),
树立“环保”(儒家:孟子)意识,
为“改革”(法家:韩非)开放的中国努力学习吧!
早日成为“一子”“一家”,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课后活动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为政》
答: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答: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