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PPT课件。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讲新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现在老师发出口令,同学们用手指头指向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准备,开始!
口令:
正面在哪里呀?在哪里?
侧面在哪里呀?在哪里?
上面在哪里呀?在哪里?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指向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要从这些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我们会发现什么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①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观察,并且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熊猫玩具的形状。
②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PPT课件出示)从前、后、左、右拍摄的熊猫玩具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形状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③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同学看到的形状相同,有的同学看到的形状不同)
(2)换位观察。
①请学生交换座位,熊猫玩具不动,再观察,说一说自己在新座位上所看到的熊猫玩具的形状。
②学生回答后让其回到原位。
③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交换位置观察,看到熊猫玩具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①先让学生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熊猫玩具,并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玩具的形状。
②教师用PPT课件展示熊猫玩具旋转一圈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③完成教材第68页例1。
2.合作探究。
教师先将汽车玩具摆放在桌子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汽车玩具的形状。教师同时用PPT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8页“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学生,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上观察熊猫玩具这一例题,每个小组准备此玩具,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却不好控制。课堂内容较少,因此浪费较多时间。
[再教设计] 再教时,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要做到有序进行。增加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
第2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2、例3,练习十六第2,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由立体图形的三个面判断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准备】
PPT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看到的是( ),/看到的是( ),/看到的是( )。
/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分辨教师准备的各种立体图形,说出它的名称和特点。
2.今天我们一起观察这些立体图形。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①让学生观察,记住看到的形状。
②小组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形状对照大屏幕上的图形(PPT课件出示长方体)说一说。
③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
2.假设交换位置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如果你坐在长方体的前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会是什么形状?左方呢?上方呢?
教师指名三名学生到讲台前示范。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长方体的形状。
3.(PPT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归纳总结。
①同一个人从前面、左面、上面看到的长方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②不同的人站在同一位置看到的长方体的形状相同。
③从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与从其他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相同,都是眼睛要直视所要观察的面。
5.再照样子分别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
(1)要求学生先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这些物体的形状。
(2)想象验证(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
(3)小结:从正前方、左方、上方观察正方体,都是正方形;从某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正方形;从某个方向观察圆柱,有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从任何一个方向观察球,都是圆形。
四、猜想验证,揭示规律
1.知道了什么?(PPT课件出示例3的主题图)
(1)看到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①PPT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②教师说明这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
(2)可能是什么?
①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说:a.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b.可能是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有两个面可能是正方形。
②汇报。
(3)猜得对不对?
用具体的立体图形进行验证。
2.小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定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
五、巩固练习
“练习十六”第2,3,5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都学到了什么知识?能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感悟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在例2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想象、验证后,还把四种立体图形的观察结果进行了整体的归纳,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于例3的教学,采用的是猜想、验证的方式,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三个面很容易得出所看到的立体图形,但是总结结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并且部分学生把看到的图形不能抽象成平面图形,如球的观察,他们认为任何一个方向看到的都是球,不能抽象到平面图形的圆。
[再教设计] 再教时要增加猜想、观察、验证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