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预习笔记
一、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________进行决战。________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在________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221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________称吴王,后在229年于________称帝,国号吴。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
一、官渡之战
曹操:
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三国前:
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三国发展:
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
A.曹操接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
8.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肥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9.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诸葛亮治蜀 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
A.孙权与刘备 B.诸葛亮与刘备 C.曹操与诸葛亮 D.刘备与曹操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该诗表现了曹操的一种什么精神?
(2)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3)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