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06 10:2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下科学 1、小车的运动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2.技能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数据。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1.玩具小车(各种样式)、木块、线绳、米尺、秒表、钩码、垫圈等物品。 2.实验记录单、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出示小玩具车,提出问题:你有哪些方法能使这一辆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起来? 2.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小车的运动)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一)引导学生认识怎样使物体运动起来 1.认识推力和拉力。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呢? (2)作出猜想(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教师让学生进行“开门”、“推车或拉车”、“拉起倒地的同学”等活动感受推力和拉力。 2.认识力是有方向的。 游戏:各小组做小车过桥、钻山洞的游戏,看谁能让小车顺利过桥、钻过山洞。 3.汇报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小车顺利过桥、钻过山洞? 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二)探究: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的关系。 1.提出问题: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到的这些方法都有可能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的关系。 (3)设计实验 谈话:怎样证明推力或拉力大,小车就可以跑得快一些呢?(实验)你打算怎样做实验?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做实验时各小组内要有明确分工,人人参与,合作完成。 (4)实验验证: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多做几次,并填写“我的实验记录”表。拉力(用垫圈个数表示大小)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 结论 (5)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发现小车运动的快慢 (6)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发现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小结:要想让小车运动的快,就要用比较大的力,如果用的力比较小,小车运动的就会慢。 (二)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 学生汇报交流。 2.如果没有推力和拉力、生活将是什么样子? 学生汇报交流。 (三)小组合作,初步解决问题 你有哪些办法让小车跑得又快又远。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1.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2.课下探究: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
板书设计: 1. 小车的运动推和拉都产生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2.玩滑梯的启示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摩擦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和摩擦力有关?摩擦力与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等问题,都是学生很少思考和探究过的。本课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科学规律。 难点:对比试验的设计及实验信息的整理。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弹簧秤、砝码、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家课前都玩过滑梯吗?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3.引出课题:2.玩滑梯的启示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教师提示引导:我们周围到处有与“滑梯表面”差不多的面,比如:桌面、地面、黑板面等等。下面我们通过做几个小游戏来体验一下。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运动。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2)小组内活动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活动发现,让学生边展示做法,边说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手在桌面摩擦或在地面上拉动同学时会感到费力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的存在。学生汇报。(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4)教师小结:像我们感觉的这样,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品的时候,就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教师板书:摩擦力) (5)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摩擦力,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 2.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教师及时记录。 (3)制定方案。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谈话:请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实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 各组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提出温馨提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1 2 3 4 5 6 (5)展示交流。请各组展示、汇报实验记录与过程。 谈话: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板书) 3.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本图片,可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你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 “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假如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摩擦力?课后请同学们去观察、寻找,然后用你了解的知识改善生活。
板书设计: 2 . 玩滑梯的启示 接触面越粗糙、被拉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光滑、被拉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3.跷跷板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以学生典型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2.技能目标: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1. 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2.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问题1.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2.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3.引导学生感知: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2.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 我们找到的方法 我们的发现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3.制定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交流。 4.实施探究。 (1)认识杠杆尺。 教师出示杠杆尺: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2)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想办法使杠杆尺平衡并把本组的方法记录记录下来。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记录表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四、总结评价,拓展创新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板书设计: 3. 跷跷板 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 杠杆尺平衡与 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4.弹簧里的学问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对于弹性和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清楚,因此,本课将以弹簧为引子研究弹力的一些特点。本课按照“游戏——问题——假设——体验——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以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探究并感知物体的弹性和弹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弹性、弹力有关的小玩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橡皮筋、弹力球等有弹性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弹簧,并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啊?(弹簧)你对弹簧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得、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这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们中的学问。(板书课题:4.弹簧里的学问)二、自主观察(一)制定方案 1.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很多,你们打算怎么去探究? 2.各个小组讨论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3.汇报交流(利用弹簧做游戏,去探究发现小弹簧里的大学问。) (二)实施探究:各小组选择问题研究,作好记录。 我的游戏记录 弹簧玩具名称 我的玩法 我的发现 我的结论 三、交流总结(一)交流汇报: 1.教师谈话:哪个小组发现了问题(一个小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问题)。 2.个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问题。 (二)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发现了很多的秘密,如压缩或拉伸弹簧时,感到很费力,松开手,弹簧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它们会弹起物体、会把小球弹跑、落在地上会弹起来等等,这说明它们都可以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量。 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弹力的大小取决于形变的程度,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弹力的方向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四、应用拓展 1.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可投影或制成课件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说弹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3)教师小结:弹性、弹力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气垫、床垫、地毯;自行车、摩托车的减震、车座;玩具枪的扳机、蹦蹦床等都用到了弹性和弹力。 2.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请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设计新颖?
板书设计: 4.弹簧里的学问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弹力的大小取决于形变的程度,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 弹力的方向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5.有趣的磁铁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对学生而言,磁铁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玩磁铁时也会发现磁铁的一些性质,如能吸铁,但对磁铁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深入探究过,本课旨在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和科学志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2.技能目标:能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和发现;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1.学生:搜集各种磁铁。2.教师:磁铁、橡皮、铁钉、铅笔、薄铁片、木块、曲别针、铜丝、铝丝、泡沫塑料、木板、塑料、棉线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 教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猜一个谜语:一物脾气怪,专把钢铁爱,遇到就粘上,不扯分不开。猜一物体?谁能揭开这个谜底? 2、引入。 教师:对!磁铁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中国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发现了磁石的存在,用磁铁做成指南针指示方向在中国历代一直被使用着,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之一。现今磁铁的应用更是广泛。磁铁有哪些性质?本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磁铁,并探究磁铁的磁性,引出课题《有趣的磁铁》。二、自主观察(一)制定方案: 对于磁铁,你将打算怎样观察?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方案,交流方案。 (二)观察实施 1.认识磁铁 (1)谈话:课前你们搜集了一些磁铁,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拿出来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 (2)交流:磁铁的形状不同,每一块磁铁都有两种颜色,两端分别标有S、N两个字母。 (3)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个名字,认识常见的蹄形磁铁、柱形磁铁、条形磁铁 …… (4)介绍磁铁的两个磁极:S极,N极。 2. 探究磁铁的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磁铁,知道常用的磁铁形状各不相同,但却都有两个极:S极、N极。下面我们就一边玩,一边探究其中的科学秘密。 (2)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3)讨论:小组的同学先交流交流,你们打算怎样玩?在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4)汇报交流。强调:同学们的玩法可真不少,在玩磁铁的时候请你做到以下几点: A.玩一玩:注意用不同的方法。 B.看一看:仔细观察,每一种玩法至少要有一个发现 。 C.想一想:通过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D.记一记:把自己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图画或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交流总结(一)交流汇报 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学生汇报哪一种游戏就探究哪一种): (1)“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能吸铁) (2)把磁铁隔着纸、木板、塑料等物体吸铁,观察能不能吸住; (3)“接链游戏”、“两极对中间”游戏;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吸引曲别针,发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从而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4)“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挂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到它静止下来,观察它的指向;(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一端是S极又叫南极,指北的一端是N极又叫北极。) (5)磁铁碰磁铁游戏:用一块磁铁的两极分别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两极,知道磁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二)归纳总结 师生总结出磁铁的基本性质: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南北。四、应用拓展 (一)实践应用 小组合作,初步解决问题 1.谈话:同学们像小科学家一样会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小组合作初步解决这些问题,其余问题课下查资料。 3.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然后读一读课本第四页的内容。(二)拓展延伸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磁铁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文具盒里、冰箱门上、音箱里……都有磁铁,磁性黑板,指南针等。) 2.播放有关磁铁应用的课件或视频。 3. 讨论: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进两个大头针,谁想办法不接触水把它取出来?
板书设计: 5、有趣的磁铁基本性质: 有两个磁极:南极(S)、北极(N); 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6.指南针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指南针》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五课《有趣的磁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利用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多种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确指南针是准确测定方位的仪器,它是根据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指南针的使用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从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做成的;会利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过程与方法:了解指南针的使用过程及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技术能为人类服务;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指南针的历史,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条形磁铁、指南针、缝衣针、剪刀、胶棒、透明塑料小碗、线、吹塑纸、纸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小刚和小强去野外郊游,他们蹦蹦跳跳的一会跑到这边捉蝴蝶,一会跑到那边去摘野花……玩得非常高兴。可是后来他们发现迷路了,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学生交流:看大树,大树枝叶茂盛的那边是南;看物体的影子确定方向;用指南针…… 提问:哪种方法最准确呢?(用指南针) 教师出示指南针,引出课题并板书。(6、指南针)二、自主观察(一)制定方案:对于指南针,你将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学生讨论、交流。 (二)观察实施:观察认识指南针的构造和原理。 (1).给每组发一个指南针,学生观察。看看指南针上都有些什么?(2).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你认为与指南针的哪部分有关系?(3)教师出示各种指南针图片,认识指南针的种类。你还见过其他指南针吗?三、交流总结(一)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发现。(有一个两头尖尖的指针,指针一端是蓝色的,另一端是红色的;指针红色的一端指向北方,指针蓝色的一端指向南方;有一个转盘,转盘上有一些字母S、N、E、W,有东、南、西、北四个字,还有一些刻度等等。)(二)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指南针都有磁针、支架、和刻度盘组成(板书:磁针,支架,刻度盘)。磁针是一个小小的磁铁,指南针所以能指南北,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磁针。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四、应用拓展(一)实践应用 1.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方法。 (1)教师讲解、演示指南针的用法: 在使用指南针测定方向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待指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出南、北方向。转动底盘,使底盘上的南北刻度线与指针重合,根据底盘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周围各种景物的方向了。(2)各小组练习使用指南针。请每位同学找一找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个同学?(我的东边是……西边是……南面是……北面是……) (提高要求:说说这个同学在你的什么方向,那个同学呢?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拓展延伸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教师结合资料卡和课本插图(有条件的可以结合课件视频),介绍司南和罗盘的历史。 谈话:早在2000多年前,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首先发现了磁石能吸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能指南。就把磁石磨成一个勺,再把勺放在光滑的标有方向的铜盘上,这个小磁勺在铜盘上会旋转,停止旋转后,勺柄正好指着南方。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仪器,人们把它叫做“司南”。后来,人们又人工制作磁针,把磁针放在一个盛有水的、边上标有方向的盘子里。磁针浮在水上,能自由旋转,静止后指向南北方向。这种用水浮法制成的指南仪器易制作、更准确。人们叫它“罗盘”。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改进技术,制作出各种样式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2.简易小制作 谈话: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你们愿意制作一个指南针吗?打算怎么制作? (1)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2)各小组代表上台领材料,分组进行制作。师参与并巡视指导。(3)展示成果并汇报评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3.课外作业:今天你们探究和了解到指南针的这么多知识,而且自己又制作了简易指南针,课后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确定周围各种景物的方向吧。
板书设计: 6 指南针 磁针 支架 刻度盘 指南针的原理: 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 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把指南针放平,待指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7、认识太阳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太阳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能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典型知识,意识到查阅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2.技能目标: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知道太阳是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教师:搜集有关太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叙述谜语内容: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 2.学生说出谜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认识太阳。教师板书课题:7 认识太阳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2.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师巡视,注意倾听,适时指导。)教师出示一下问题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有多大? ●太阳外部和内部的温度有多高? ●太阳的表面有什么? ●太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太阳的能量有多大? ●未来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补充。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4.思考与总结: 各小组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5.展示交流 学生再次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总结汇报。 6.师生达成共识。(教师可投影或制成课件展示有关太阳的知识) (1)太阳是银河系种一颗普通的恒星。 (2)太阳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它的寿命还有50亿年。 (3)太阳的表面经常出现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4)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炽热球。 (5)太阳的表面大约是6000℃温度,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6)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 (7)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 (8)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倍。 (9)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三、自由活动,拓展创新小组讨论:假如没有太阳,世界会怎么样?(教师巡回指导)1、进行交流发言,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或表扬。 2、课件出示:“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美丽的世界。” 3.评价: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让学生进行自评。 4. 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或者让学生继续查阅相关的资料,将对太阳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板书设计: 7认识太阳 炽热气球体:距离地球1.5亿千米 相当于130万个地球 表面温度6000℃ 内部温度1500万℃ 内部:日核、辐射层、对流层 、光球层 、色球层 外部: 太阳黑子 、 耀斑 、 日珥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8、太阳和影子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做控制变量探究影子形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地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蜡烛、硬纸板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师叙述谜语内容: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2.学生猜谜。( 影子 ) 3.提问: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小组交流后汇报。(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有阳光时就有影子;有灯光时也有影子;阴天时没有影子;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有什么关系哪?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8、太阳和影子)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一)、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提出问题。不透明的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呢? 2.猜想假设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自我认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在有光的情况下会有影子。) 3.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汇报。(利用灯光、透明卡片、不透明的卡片等材料做投影游戏。) 4.实施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1)在两个学生都拿着不透明的物体的情况下,教师反复打开、关闭投影仪,让学生观察。(2)再让学生分别拿着透明的和不透明的物体进行观察。 5.展示交流 提问:在做游戏时,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灯光越亮影子越黑”;“卡片离灯光近影子大,离得远影子小”;“透明的卡片没有影子,不透明的卡片有影子”;“关上灯就没有影子”…… 教师小结:产生影子有两个条件: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二)、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一天中,阳光下同一个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么样变化的? 2.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汇报课前的观察情况。 小组交流汇报。(一天中物体的影子早晨和傍晚长,中午短;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教师:太阳与影子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哪?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吧。 3.制定方案。提问: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小组交流后汇报。各小组互相补充形成方案:(把铅笔立在白纸上,用手电筒的光充当太阳的光,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分别在铅笔的左上方、正上方和右上方慢慢移动手电筒,观察铅笔的影子的变化情况并分别画下来。)更换不同高度的铅笔重复做几次。 4.实施探究。各个小组选择实验材料,分工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1)各小组汇报实验发现及结果。 (2)师生总结: A.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的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B.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的不同和长短变化,物体的影子早晚最长,中午最短。影子运动的方向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 C.因为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发生斜射与直射的化。一天中的气温不同,也与直射、斜射有关,中午直射气温高,而早晚斜射气温低。 (三)、探究太阳位置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各小组自由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或播放有关视频。 3.师生小结: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影子的长短变化,影子的方向变化,温度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及生活规律,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等。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请课下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人们是怎样利用物体的影子计时的。我们下节课将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8.太阳和影子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早晨、傍晚——太阳低 斜射——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太阳高 直射——影子短、气温高 方向: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9、用太阳计时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做控制变量探究影子形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地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蜡烛、硬纸板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古代没有钟表,人们是怎样计时的呢? 2、学生自由讲述古代人计时的方法或小故事。(沙漏、打更、看太阳、看天色、燃香、燃绳……) 3、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研究如何用太阳计时。板书课题:9、用太阳计时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了解古人计时的几种方法。 (1)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人计时的资料。教师配合,利用课件展示几种计时工具 ,让学生结合计时工具说说其用法。 (2)课件展示古人几种主要的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水钟等。 (3)教师根据展示的日晷、沙漏、水钟的图片(可投影或制成课件)并作简要介绍。(重点介绍日晷的组成和计时方法) 教师结合一下资料介绍: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 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6)小组讨论:古代的计时工具与现代的计时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吗? 2.了解资料卡的知识 让学生自学23页资料卡,了解我国人民从古到今的三种计时法。 3.整理观察记录,发现用太阳计时的方法。 (1)提出问题: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2)猜想假设:小组交流(利用影子) (3)制定方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记录,看能发现什么? (4)实施探究: A、让学生回忆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的观察实验,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B、让学生将记录的信息重新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上一节课中的观察数据,进行整理。 (5)汇报交流:分析学生整理的图表,引导学生发现:把影子和时间对照,图表类似一个钟面或像日晷。 (6)教师小结:古人就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明了日晷。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制作日晷。 师:怎样制作一个日晷?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再让小组长选取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日晷,展示时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最好。 2.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用自己制作的日晷进行长期计时的活动计划。 3.到校园中选择摆放“日晷”的恰当位置,学生开展观察活动。 4.一段时间后交流所发现问题。 5.你知道圭表吗?它是怎样计时的?课下查阅资料。 6.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9、用太阳计时古代的计时工具:沙漏 日晷 水钟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0、制作计时工具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通过制作自己喜欢的计时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应以创新为出发点、评价点、兼顾作品的使用、美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会制作一种简单的计时工具。 过程与方法:创新的思维如何控制物体的流量,创新设计计时工具的造型;制作过程中以创新为出发点、评价点兼顾作品的实用、美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乐于用学 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剪刀、胶带、瓶子、沙子、蜡烛、玻璃杯、吸管、橡皮泥、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太阳计时,并且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计时工具呢? 学生汇报想法,导入新课。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 你们打算做什么计时工具?怎样制作?2.设计制作方案(1)小组讨论,设想制作方案,互相启发,开拓思路。 (2).学生设想各自的方案,理清制作思路。 (3)交流方案,互相提出建议。各个小组讨论交流、理清思路后汇报。汇报时各小组互相补充,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方案。3、教师展示几种典型个例,主要讲解制作步骤。 (1)制作沙漏,分别在两个饮料瓶瓶盖的中心各钻一个能让细沙均匀流过的小孔,把甲瓶装满细沙并拧紧两个瓶盖,把甲瓶放在乙瓶上,两个小孔相对,细沙流进乙瓶中,每隔一分钟在乙瓶细沙位置处划一次记号,并用数字标出,直到流完沙子为止。把甲乙两瓶位置互换,用同样的方法,在甲瓶外画好时间记号。用胶带将甲乙两瓶的瓶口处连接起来,这样就做好了一个沙漏计时器。 (2)制作蜡烛钟。对照钟表,测出每10分钟燃烧多少,根据实验把其他的蜡烛分别标出记号。这样一个蜡烛钟就做好了。(3)制作水钟…… (4)思考讨论:如何控制沙或水流出的时间?3.开展制作活动(1)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安全使用剪刀,互助合作,小组做好内部分工等。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 (3)做一个游戏,或写10个漂亮的字,或读一篇四句诗等,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计时,掌握自己的计时工具计时的规律。 (4)对作品进行改进,如调整计时时间,使作品更美观等。4.展示与交流将自己的作品摆到展示台上,各小组互相欣赏、评价。 (1)挑选出部分作品进行重点评价,可从创意、美观、实用三方面选择典型作品。 (2)对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提出改进方法。 (3)各小组反思自己的作品,并改进。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用自己制作的计时工具记录写家庭作业的时间,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改进或创造发明更好的计时工具。2、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自己的表现怎样?
板书设计: 10、制作计时工具 沙漏 蜡烛钟 水钟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1、灯泡亮了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灯泡发光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课重点在于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知道开关的功能。2.技能目标: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试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源、开关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导线、电池、开关、电池盒、小灯泡、灯座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暗箱我们家都有电灯,谁观察过这些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学生发言)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1、灯泡亮了)二、利用感知,猜测暗箱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让我们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一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汇报交流。三、模拟验证,揭示暗箱(一)制定方案 1、让学生针对“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这一问题,分组讨论,设计研究方案。 2、学生交流,师生达成共识:把手电筒拆一拆,看一看。引导学生画出手电筒的内部结构。 (二)实施探究。 1.教师:手电筒到底为什么会亮起来?刚才有好多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研究一下,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 2.教师提出温馨提示: a小组合作,把拆开的部件按顺序摆放好。 b仔细观察,手电筒大体可以分为几部分? c小组讨论一下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d快速把手电筒安装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组动手操作探究。提示学生注意研究手电筒各部分的作用。 (三)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 (四)揭示暗箱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手电筒灯泡亮是由于手电筒内有电池、灯泡、开关、铜片等,组成了一个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四、总结运用,升华暗箱(一)动手组装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1.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吗?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根据手电筒的构造,想一想要用哪些材料?怎样连接灯泡才会亮? (2)汇报交流:各组汇报,互相补充。(根据交流情况,认识实验材料。) (3)教师出示注意事项。a千万不要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b在装电池之前,先把开关断开;c灯泡亮了以后,断开开关。 3.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展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的。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们看,要让小灯泡亮起来,至少需要哪些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概括:一个最简单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灯泡)四个部分组成。(板书) 6.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将组装的电路画下来。 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可以用符号表示(教师边介绍边把图片贴在相应板书的位置下面),用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用符号表示比较简单而且节省时间。 学生把电路用符号画在课本第31页的方框内。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电路图。 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用符号画出电路图。 (二)电从那里来 1.教师:我们共同合作点亮了小灯泡,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3.师小结:一是源自电池。(出示课件)这是干电池、太阳能电池、银锌电池、蓄电池。同学们,你知道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电池吗?(出示P32资料卡)二是源自发电站。请同学们观看这是水力发电,这是风力发电,还有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请同学们观看火力发电厂的一段视频。 4.关于电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和现象,教师演示,我们还可以用西红柿做一个水果电池,取一根铜丝和铁丝插在西红柿上,把电压表的正负级分别与铜丝和铁丝相连,会产生电流。希望你们课后继续探究,用其它水果或蔬菜制作电池,相信你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1 灯泡亮了 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由 :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四部分组成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2、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灯泡亮了》一课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使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用各种方法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并做好实验记录;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画简单电路连接图。 过程与方法:在连接电路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连接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各种方法接亮多个小灯泡。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电池、导线、灯座、开关、电池夹、小灯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在上一节课,我们能让一个灯泡亮起来,谁能到前面演示一下?(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2.谈话: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用电器往往不止一个,有时两个、三个,甚至很多个(如每个家庭大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好几盏电灯),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同时工作,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能想办法多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吗? 2.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两种连接方法) 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想到串联的方法,把两个小灯泡依次连接起来。如果学生想到并联的方法,就让各小组选喜欢的方法实验。如果想不到并联的方法,就让学生用一种方法实验,在实验中寻找其他方法。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3.实施探究: 你们想的办法行不行呢?下面就来试一试,如果你成功了,请把你的电路连接方法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多种方法连接电路。) 4.展示交流 (1)汇报交流:各小组结合本组的电路图,汇报电路连接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 (2)师生总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的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把两个小灯泡像串在一根竹签上的两个糖葫芦一样,用导线成串地连接起来,像这样连接电路的方式,叫串联,这种电路就是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灯光暗。另一种连接方法中,把两个小灯泡像两组小朋友并排站立,并列地连起来,像这样连接电路的方式,叫并联,这种电路就是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灯光亮。 (3)体验串联和并联电路。 A.请各小组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体验串联。然后再让两组的学生手拉手并排站成两排,体验并联。 B.请学生试着分别把两种电路的一个灯泡摘下来,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小组实验后汇报交流: 在串联电路里,如果摘下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也会熄灭。意味着电路被断开了。 在并联电路里,如果摘下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还亮。说明在并联电路里,用电器彼此不受影响,每一个用电器所在的电路都是一个完整的电路。 C.体验三个或更多个灯泡亮起来。发给学生相应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加深理解两种电路。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谈话:在两种电路里,你能想办法控制每个灯泡的亮灭吗? 小组实验后汇报:在并联电路里的每个分支上接上开关,就能自由控制每个小灯泡的亮灭;在串联电路里不能自由控制每个小灯泡的亮灭。 2、想一想:我们学校里的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
板书设计: 12、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3、谁的本领大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导体和绝缘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虽然它们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着,但学生对于导体、绝缘体材料和“导电”现象,还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本课先通过实验验证,再以“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教材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可以为安全用电做好相应的准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了解什么是导体、绝缘体。2.技能目标:能根据经验开展合理推断猜想,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体验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喜悦,愿意用证据验证假设。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能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简单电路一套(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开关、小灯座各1个,导线3根)、铝片、铜丝、橡皮、铁丝、钥匙、瓷勺、碳棒、木条、纸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出示:螺丝刀、电笔、钳子等物体。 2.学生观察:它们各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工具的把是用木头、塑料或橡胶做的,而杆是用铁或铜做的。) 3.师:为什么这些工具的把用木头、塑料或橡胶做,而杆用铁或铜做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提出问题:到底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二、明确目标,讨论问题1.明确目标 课前准备的这些材料,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 2.制定计划 (1)谈话: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些材料,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实验)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怎样设计实验? (3)汇报交流:各小组互相补充,师适时指导,优化实验方案。 (4)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记录。三、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1)学生汇报。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标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根据实验,你们能给这些材料分分类,并给每一类起一个名字吗? (2)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4)师生达成共识:我们把铝片、铜丝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木片、塑料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一)应用拓展: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吗?(学生举例) 2.讨论:导体、绝缘体谁的本领大。(板书课题) 3.学生自由合作,形成正反两方辩论。正方的观点:导体的本领大;反方的观点:绝缘体的本领大。 4.指导:我们可以从两个地方辩论:(1)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假如没有……生活是什么样子? 5.学生开始辩论。 6.教师小结:通过大家激烈的辩论,我们知道,它们的本领都很大,不少地方导体、绝缘体是同时出现,一同为人类服务,可以说,生活中我们人人离不开它们,时刻都离不开它们。(二)课外实践 1.研究湿木头、平时用的水、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2.半导体是什么?它有哪些用途?可以查阅资料研究。也可以找废弃的半导体元件观察观察。
板书设计: 13.谁的本领大导体:容易导电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4、安全用电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并能向周围的人提出安全用电建议,进行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活动,养成科学、安全的生活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了解并掌握科学安全用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安全用电常识;掌握安全用电的方法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谈话: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现代生活中已离不开电。谁能说说电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生交流并汇报。 师播放视频或投影图片:美丽的夜景,生活中的用电,工业用电……让学生更加明确了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便利。 质疑:电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好处,会不会带来危害呢?二、明确目标,讨论问题(一)明确目标 1.探究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2.探究安全用电的方法。3.探究触电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二)讨论问题 1.探究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谈话:由于人们对电的知识了解不够,使用方法不当,电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请说一说都有哪些危害呢? (2)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不正确的用电,会导致用电事故的发生。)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有哪些?请小组讨论交流并填写记录表,师巡视指导。 我的调查记录:用电事故 了解途径 事故原因 2.探究安全用电的方法 (1)谈话:为杜绝用电事故的发生,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关于安全用电你知道哪些?说给同学听听吧。(2)小组讨论。 3.探究触电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1)谈话:假如有人触电,应该采取哪些救护措施?(2)教师播放抢救触电者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三、交流总结,形成共识1、汇报交流: ( 1 )各小组汇报,互相补充。 (2)播放有关用电事故的视频或课件,了解常见的用电事故及事故原因。 (3)师生小结: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引发火灾或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致残,重者可以使人丧失生命。因此,我们要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做到安全用电。 2.探究安全用电的方法 (1)小组交流汇报。 A:不用手或导电物体如铁丝、钉子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视电源插座内部; B: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C:电器用完后要及时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绝缘层破损造成漏电或触电。D: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电路有问题,应请电工修理。 E:安装电器或更换灯泡时要先切断电源,并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 F:在使用家用电器之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 …… (2)教师播放安全用电方面的视频资料。 教师鼓励学生查询资料,了解安全用电常识。阅读课本安全用电儿歌,熟练安全用电知识。 (3)操作演练:小组内进行插拔插头、插座,更换灯泡、使用录音机等用电器的操作演练。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触电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小结: (1)发生触电事故时,在保证救护者本身安全的同时,必须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应立即切断电源,如电源开关较远,应立即用干木棍、竹竿、橡胶制品等绝缘物品,将电线、电器等与触电者分离,绝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以防救人者再触电。 (2)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如呼吸停止,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如果心脏停止跳动或不规则颤动,可进行人工胸外挤压法抢救,决不能无故中断。 (3)及时请医生前来抢救。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不少的科学用电知识,可是社会上还有很多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行动起来,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 请同学们课下设计一张安全用电宣传画,进行安全用电宣传。
板书设计: 14、安全用电一、电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危害 二、安全用电常识 三、触电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5 我们的身体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教材的编写着重体现“解暗箱”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外到内观察研究自己的身体,学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教科书通过猜想、观察、分析、概括、体验等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初步的了解,并认识手、眼、耳、鼻、舌、牙齿等器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整体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2.技能目标: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懂得尊重、关爱残障人。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的。 2.身体的工作是由各个部位共同完成的。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前,指导学生了解身体的部分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并查阅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准备人体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暗箱1.让学生全体起立,带动作唱《健康歌》。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跳出这么优美的舞蹈来? 3.引入:看来,这与我们的身体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的身体。二、依据事实 猜测暗箱活动一:认识身体的外部结构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2.分组观察:同桌互相观察并交流。 3.汇报结果:学生介绍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边指边说)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脖子的科学名称叫颈,身子的科学名称叫躯干,人有两臂和两腿。它们的形态和构造基本相同,可以把它们看成一部分,科学的名称叫四肢。 5.师:谁能说一说人的身体有几部分组成?(生答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身体并标明:头、颈、躯干、四肢) 活动二:认识身体内部组成 1.提出问题:你们已经了解人的身体由四部分组成,但这只是身体的外部结构,那请你们猜一猜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什么呢?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时,各小组互相补充。 3.教师小结:同学们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查资料知道了人的皮肤下面有肌肉和骨骼,胸腹部有心、肺、肝、脾、肾、胃、肠等器官。 4.综合想象: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展示人体及内部各器官模型并做简单讲解。三、模拟验证 揭示暗箱(1)制定方案 活动三:讨论部分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谈话:人的皮肤下面有肌肉和骨骼,保护人体的内部器官,看来我们的身体真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配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部分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各小组选择要研究的器官以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进行研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我的观察记录身体器官 结构特点 功能 手 眼 耳 鼻 舌 牙 (2)实施探究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学生汇报实验成果,师投影实验记录单。 (4)揭示暗箱播放课件:身体协调工作的视频。 小结:人体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配合,保持着高度的协调性,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总结应用 升华暗箱活动1.先用两只眼睛看远处,再用一只眼睛看,说感受。(两只眼睛看的范围广) 活动2.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解开后再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说感受。(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3.谁能从你的座位上用单腿走到老师这里,说感受。(费劲) 师:通过刚才几个活动,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师:我们身边有一些特殊的人群---残疾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呢?(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不能歧视残疾人,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五、课后践行 1.课下调查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并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板书设计: 15 我们的身体外部:头、颈、躯干、四肢 皮肤下:肌肉和骨骼 胸腹部:心、肺、肝、脾、肾、胃、肠……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6 骨骼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学生通过《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学习,初步认识了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内部器官,了解到身体内部有骨骼。本课着力于人体骨骼的研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体验等活动,使学生知道骨骼的组成及作用,并了解基本的骨骼营养保健知识,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针对人体骨骼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2、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骨架,了解人体的骨骼由三部分组成及各部分名称、包括哪些骨。 2.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哪些作用。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搜集有关人体骨骼的资料及骨骼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暗箱教师展示:有关骨骼变形、损伤的图片。 学生观察后谈感想。 教师总结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16、骨骼)二、依据事实 猜测暗箱活动一:探究人体骨骼的构成 师:人体的骨骼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骨?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小结:人体由206块骨组成,人体的骨架叫做骨骼,骨骼由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躯干骨又分为胸骨、肋骨、脊柱;四肢骨又分为上肢骨、下肢骨。 师:我们了解了骨骼的构成,那骨骼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大胆猜测三、模拟验证 揭示暗箱活动二:探究体验骨骼的作用 (1)制定方案 师:建筑工人造房子时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支撑的作用) 让学生站立,体验骨骼的支撑作用。(2)实施探究引导小组学生原地做几个动作,如:原地跑,原地跳等,体验骨骼的运动作用。 观察人体骨骼模型,摸一摸自己的躯干骨 、头骨等 (3)展示交流 交流体验骨骼对内脏、大脑的保护作用,支撑作用及运动作用。 (4)揭示暗箱 教师播放课件或阅读课本第46页黑体字 小结:骨骼是人体的骨架,骨骼具有支撑人体、保护人体内部器官和运动的作用。四、总结应用 升华暗箱活动三:探究骨骼的保健与营养(1)观察课本47页三幅不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讨论交流:会对骨骼造成什么损坏?怎样保护骨骼? 小结:不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会造成骨骼变形。要保护骨骼,应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活动;要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还要注意补充必须的营养如钙、蛋白质、磷等矿物质。 (2)了解科学的补钙方法 请小组内阅读课本47页资料。五、课下践行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互换到其他小组内,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发令,指出自己身体各部分骨骼的名称,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课下查资料探究:人的足部有多少块骨组成?足弓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16、骨骼头骨 躯干骨:胸骨、肋骨、脊柱 共206块骨 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7 关节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体验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关节及其作用。具体认识了解六大关节的名称及其作用。在引导学生了解常见关节病变的基础上,向学生进行关节的卫生保健教育。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关节,知道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六大关节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 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2.技能目标: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能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教学重点难点: 关节的作用。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六大关节连接图、人体关节活动动画、学生活动不慎扭伤关节及剧烈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录像);演示用具(人体骨骼模型、天线、合页);板书用人体外形图;关节连接方式的猜想记录单。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关节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发现暗箱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这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二、依据事实 猜测暗箱 活动一、骨和骨是怎样连接的? 1.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关节。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喜欢运动,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哪些运动? 生:(跳绳、跳远、打乒乓球……) 师:这位同学喜欢跳远,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个跳远的动作吗? 师:做的怎么样?(很好)那我们就请他再做一次。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注意观察,在他完成跳远动作的过程中,他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生再次跳远)(学生说出活动部位) 2.观察关节部位,发现关节的特点。 师:这些部位与其他部位有什么不同呢?这些部位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来,摸一摸,动一动,体会体会,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 3.提示关节名称,明确关节的含义。 师:这些部位都是骨与骨相连的地方。我们把这样的地方叫关节。骨与骨是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的。人体骨骼有许多块小骨组成。每两块小骨之间都有关节相连。 4.熟练认识六大关节。 师出示六大关节图,让学生认识六大关节。 活动:老师说出关节名称,学生指出所在位置或同学之间活动。 师:人体上有这么多的关节,关节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三、模拟验证 揭示暗箱 活动二、探究关节,研究关节的作用(1)制定方案1.研究六大关节的作用。生:讨论(关节处可以活动;有关节活动起来才灵活。) 师:是呀,关节就是帮助人体做各种运动的。这六个关节,分别能完成哪些动作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注意:1、每组同学至少完成对两个关节的研究。 2、在研究一个关节时,其他关节尽量不能参与活动。 3、完成课本P49页活动记录表。(2)实施探究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关节的不同。 (3)展示交流 (学生尽情展示研究结果) (4)揭示暗箱师生共同小结:关节不同,活动的方式就不一样。那关节在人体中是如何协调运动的?(播放人体在行走或做动作时关节活动的课件)。师:人在行走过程中,各个关节是协调运动的。其实,人的各种运动,都是多个关节的协调活动才完成的。 师:如果人没有关节,会怎么样呢? 生:讨论交流。(不灵活,僵硬……) 师:那好,全体起立。让膝关节不参与活动,也就是不打弯,走一走,试试有什么感觉?(学生进行体验活动,讨论交流) 小结:关节有连接骨,能更灵活的做屈伸、旋转、反转等活动。 师:对,关节对人体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保护关节。四、总结应用 升华暗箱1.通过实例渗透科学锻炼关节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了关节的重要性,我们应怎么保护关节呢? 生:讨论(加强锻炼身体,增加营养……) 师:对,可是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些情况,请看----(播放录像:下了课,一生从三级台阶上跳下,扭伤了脚踝。)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生自由谈) 师:对,不正确的活动,会使关节扭伤或脱臼。 师:大家先阅读课本50页的资料卡,了解有关关节的疾病。 师:再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体育课上,教师领着学生一起做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生汇报) 2.师小结:对,我们要科学地进行运动,因为运动会使我们的关节更结实、更灵活。但有些动作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做,比如舞蹈、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等等。五、课下践行1.查阅资料了解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板书设计: 17 关节六大关节:肩、肘、膝、腕、髋、踝 关节的作用:连接骨并且做屈伸、旋转、反转等活动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8 肌肉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本课从学生的身体入手,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在观察、触摸、体验等活动的基础上,对肌肉进行探究,认识人体的五大肌肉,了解人体肌肉的作用,增强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针对人体肌肉提出问题;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知道肌肉的作用, 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过程与方法: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记五大肌肉名称;理解肌肉的作用。难点: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作用。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人体肌肉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发现暗箱出示:一套健美运动员的肌肉展示图。 谈话:你觉得他们身上哪里最引人注目?(肌肉)为什么?(因为他的肌肉发达)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板书:18、肌肉) 学生:摸一摸身上哪儿有肌肉? 生边摸边回答:脸、手、脖子、胳膊上等都有肌肉。 出示人体肌肉图:对于肌肉,你想知道些什么?(如:人体的肌肉有哪些?一共有多少块肌肉?肌肉有什么作用?肌肉受伤了怎么办?怎样才能使肌肉更有力?……)二、依据事实 猜测暗箱(一)、探究身体的五大肌肉 1.小组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认识肌肉名称。 2.小组展示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五大肌肉 (1)人体的外部是皮肤,下面是一块一块的肌肉,其中长在骨骼上的肌肉约有639块,人体有五块较大的肌肉。它们分别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腹肌和腓肠肌。 (2)请大家屈臂,你会看到上臂前面有一块明显的鼓起来的肌肉就是肱二头肌。这块肌肉上面有两个头,都长在肩胛骨上,下面有一个头,长在前臂骨上,由于这块肌肉跨过上臂骨(上臂骨又叫肱骨),上面又有两个头,所以给它取名肱二头肌。 (3)当你伸开手臂时,在你上臂的后面有块肌肉,它上面有三个头,长在上臂骨(肱骨)上,人们给它取名肱三头肌。 (4)在胸前,两边各有一块三角形的大肌肉,就是胸大肌。在腹前中线的两侧,有两排肌肉,叫做腹肌。 (5)在小腿的后面,俗称“小腿肚子”的那块肌肉就是腓肠肌。 4.深化认识 (1)教师出示肌肉挂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五大肌肉的位置及名称。 (2)找肌肉。各小组学生对着图,在身上找出并感知这五块肌肉。或两人一组指一指,摸一摸。 谈话:人体每一个部位都有肌肉,肌肉几乎占去了人体体重的40℅。你认为人体的这么多肌肉有什么作用呢?大胆猜想一下,可能你的猜想就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象)三、模拟验证 揭示暗箱(二)、探究肌肉的作用1.制定方案师: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通过握握拳头、屈伸一下手臂、踢踢腿等活动来感知肌肉的作用。)2.实施探究请根据你们的方案探究并记录下来吧。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学生汇报成果:屈臂时,肱二头肌变粗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臂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做扩胸运动时,胸大肌在起作用;上提脚跟时,腓肠肌就收缩;仰卧起坐,腹肌在起作用。肌肉有弹性,能收缩和舒张,从而牵引所连接的骨运动。…… 4.揭示暗箱小结:肌肉有弹性,能收缩和舒张,牵动所连接的骨运动。四、总结应用 升华暗箱(三)探究使肌肉更有力的方法 谈话:肌肉具有帮助运动的功能,看来只有肌肉粗壮、有力,人才 有力气,有耐力。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肌肉变的粗壮、有力呢? (引导生回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师:看来只要运动就能锻炼肌肉。但是,大家在锻炼时一定不要用力过猛或剧烈运动,那样会造成肌肉拉伤。你知道肌肉拉伤怎么办吗? (出示图片:足球场上,队医正给受伤队员往扭伤的小腿肌肉上敷冰块) 请学生阅读课本53页的资料卡并讨论交流。 师:怎样锻炼才科学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锻炼时要循序渐进,不要用力过猛或剧烈运动;锻炼后要注意对肌肉进行放松。五、课后践行1.请咨询校医或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在校内常发生的身体损伤事件的原因及预防,给同学们提出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18、肌肉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腹肌和腓肠肌。 肌肉能收缩和舒张,从而牵引所连接的骨运动。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使肌肉粗壮有力。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19 蚂蚁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教科书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构建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2.学生猜谜语。 3.小结引出课题: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19、蚂蚁)二、自主观察活动一、认识蚂蚁的特点。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观察的物体大小合适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1.实施探究。每个小组3只蚂蚁,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3.再次观察。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三、交流总结 (1)让学生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 (2)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让学生在黑板简笔画上填空。四、应用创新 活动二、认识其他昆虫的特点。 1.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2.课件展示: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哪些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我们把它叫做昆虫。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3.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4、介绍昆虫: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五、自由活动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六、课下践行 1、制作昆虫模型。 2、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下科学 20 它们都是鸟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鸟是人类的朋友为了能与之和谐相处,就必须科学的认识它。同时通过对鸟的探究,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 2.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知道鸟的共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充分运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 2.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 3.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1.课件、图片资料。 2.鸟类标本、活着的麻雀、喜鹊、鸽子、鸡等动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老师搜集了几个谜语,你愿意猜一猜吗?出示谜语: 1.小黑妮儿会干活,自个叼泥来作窝。唧唧唧,唱起歌,飞来飞去把虫捉。(打一动物)燕子 2.小小身体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打一动物)啄木鸟 学生交流并汇报谜底。 小结:你们太棒了,都猜对了,像燕子、啄木鸟等它们都是鸟。(板书课题:20、它们都是鸟)二、自主观察(一)、交流对鸟的认识 1.提出问题:对于鸟,你有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后汇报。 (二)、观察鸟,探究鸟的特征。 1.实施探究 学生分组观察鸟图片,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师可出示各种鸟类图片,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繁殖方式有什么特点?) 我的观察记录 鸟的名称 特征 共同特征 2.汇报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学习小组进行比较归纳. 麻雀:它身体表面有羽毛,卵不易破碎。 喜鹊:它的身体分头、颈、躯干、翅和脚,表面有羽毛,卵生。 燕子: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 鸽子,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 …… 3.谈话: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三、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鸟的共同特征。 师总结:鸟的身体表面都有羽毛,卵生。像麻雀、喜鹊、燕子、鸽子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多数鸟善于飞行,但是有些鸟不善于飞行,如鸡、鸵鸟、企鹅等。 4.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