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课件(36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件(36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5 00:15:02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9课 对外开放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问题研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搞经济建设的需要(资金、技术、经验等)研学 旅行 深圳博物馆1 上海浦东博物馆2 网上展览馆3研学旅行计划

1第一站——深圳博物馆研学经济特区的建立问题研究: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优势是什么? 材料一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
3000万元以上……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六十年国事纪要》
材料二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免征进口税……第十四条 特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百分之十五。对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或……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 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问题研究: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
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台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1979年的深圳2018年的深圳小渔村大都市深圳—— “一夜崛起之城” 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宣传语,折射出深圳人“追求效率”的一股子拼劲儿,是深圳经济特区突破重重阻力、杀出一条血路精神的集中体现,被称为“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口号从这里响彻全国,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发生在这里,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博物馆前“闯”这个雕塑主体是个体魄健壮、表情坚毅的巨人,用双手猛烈地撑开一座大门,以致大门横梁裂开一道缝隙 。形象地表现着敢为天下先、锐意改革的深圳精神。博物馆里的拓荒牛,是深圳的标志之一。拓荒牛,吃苦耐劳,肯干实干,不空谈,重行动,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 深圳迅速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地理位置 ——国家政策 ——精神风貌 ——优越的海陆交通改革开放的推动开拓敬业的精神研学深层发现:深圳迅速崛起的原因.......1984年邓小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问题研究:邓小平的题词对于特区的建设和对外开放的
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肯定了特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文选》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1988年,中央决定在海南行政区建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010年,中央批准在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2研学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第二站——上海博物馆厦门深圳汕头珠海北海广州湛江福州温州宁波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秦皇岛大连上海天津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使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的点,发展成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线,在沿海形成了从南到北的开放主干线。闽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山东半岛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开始由线向面上推进,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带逐渐形成,并向内地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海南岛研学思考:1988年增设哪一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区研学思考:1990年中央宣布在哪里建立开发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浦东虽与上海外滩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城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问题思考:为什么要开发开放浦东?邓小平曾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
是全世界”。浦东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五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2、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
放,也在科学、教育、文
化等领域对外开放。1、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内地”的格局。3、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既
“引进来”也“走出去”。问题思考: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雄安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沿海南方北方从东西位置上看南北位置上看研学整合:中国对外开放变化趋势3研学加入WTO第三站——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是致力于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 简单说,基本上就是三件事: 一制定规则; 二促进开放市场; 三解决纠纷。 看书P44、45抢答:
1、你知道这幅图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吗?

2、你知道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和英文缩写吗?

3、中国经过多少年的谈判,于哪一年正式“入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WTO15年;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材料:对普通百姓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关税将进一步下降… …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 …同时,我国部分行业的垄断也将会被打破,消费者也同样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实惠。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开放新起点、新思想、新征程研学旅行经历分享研学旅行深圳WTO雄安上海第9课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40年,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全面对外开放 新征程加入······为我国参与······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开始研学旅行经历分享 1.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2.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
D.实施“走出去”战略研学——旅行融合成果展示DC研学成果展示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目标导学一:通过对邓小平的话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通过《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引导学生对经济特区“特”进行问题研究,选择《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中的材料,认识新中国主动对外开放。深圳博物馆里面拓荒牛、邓小平的讲话等都为深层问题——经济特区的窗口的作用提供了分析依据。
目标导学二:利用动态电子地图对研学整合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得到锻炼,认识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逐步扩大的。
目标导学三:通过中美贸易争端、凤凰卫视的访谈,解决了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为什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巨大红利,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加入WTO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活动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设计意图:确立了研学旅行——问题研学——快乐旅行的教学立意,学生一定感兴趣。
在课前播放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成就,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的讲话。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为什么能发展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什么能蝶变成国际中心,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是如何实现的?WTO助推中国巨大发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出发,行走在路上,感受对外开放的中国。”
确定《对外开放》作为研学旅行主题,制定深圳、上海、网上展馆的研学旅行计划作为主线学习本课。
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概括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听并感受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自信的中国正在走向民族复兴。
积极投入到主题的探索。
知道这三个地方能够折射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看材料概括答案
理解一个国家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培养语言概括和识图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理解当代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有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认识对外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巨变。为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教学做铺垫。
设计意图:对“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内容进行能力提升。
研学旅行第一站——深圳博物馆——研学经济特区的的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怎么对外开放,在哪里开放,经过两年的探索,党中央找到了突破口,让我们走进深圳博物馆,研学经济特区的建立。”
“进入展厅,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优势是什么?”
“党中央决定在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呢?”
“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请看博物馆1980年的重要文件,进行问题研究。”
材料一?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材料二?第十三条?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免征进口税……
第十四条?特区对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出入境均简化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更特的是博物馆里的土地拍卖槌的故事,让我们揭开《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
材料一 邓小平说办特区,中央没有钱,要特区自己去筹,杀出一条血路来,深圳人想到了土地出租的办法。办特区不就是要吸引香港人、外国人来投资吗?他们租了地,自然会来盖大楼,几十年后还是我们的地。
材料二 现在深圳人要在土地上做文章了,说白了,就是把那些曾经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租给了洋人,租给了资本家。
“深圳的土地出租与旧中国的租界有什么区别?”
“作为崭新的试验田,敢闯敢试的深圳闯出了深圳速度,什么是深圳速度?”

“深圳的巨变可以赢得什么称号?”
“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了哪些作用?”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观看博物馆里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影像资料,并作答。
阅读教材P42第一段回答。
阅读材料进行概括。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观看《光辉历程》深圳特区的解说回答问题。
观看深圳博物馆宣传片和图片并概括。
阅读博物馆里邓小平的这段话,各小组进行深层问题研究。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认识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逐步扩大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设计意图:理解对外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必须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对外开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设计意图:添加本土历史教育
设计意图:全面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研学旅行第二站——上海浦东博物馆研学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过渡)“对外开放在经济特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推动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上海逐步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龙头,让我们走进上海浦东博物馆,研学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 请根据博物馆里巨幅电子地图,结合课本43页第三段内容回答:
1984年中国对外开放扩大到哪里?
从1985年到1988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扩大到哪些区域?”
“从四个经济特区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党中央为什么不直接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呢?那样不是更快吗?”
(过渡)“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对外开放,党和国家又提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为什么?请看博物馆中《复兴之路》的解说。”
材料一?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迅速崛起和国内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区和城市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相比,上海这座风光了多少年的昔日远东最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已显得黯然失色。
——《复兴之路》
材料二?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有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
——《复兴之路》
“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了,如何解决沿海与内地的贫富差距,1992年中国的对外开放继续向纵深推进到了哪些区域呢?”
“中国的对外开放延伸到内地市县。比如1996年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过程是怎样的呢?”
解读对外开放示意图,从东西位置上看:沿海——内地;从南北位置上看:南方——北方。
“我们从对外开放的位置变化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动态演示沿海到内地开放示意图;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雄安新区。
“从南北位置上看,1980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城市以深圳特区为代表,1990年以上海浦东为代表,到了今天,京津冀地区又开发开放了哪里呢?”
根据动态示意图回答问题。
到讲台进行展示,由南到北说出开放地区名称。
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结合教材43页最后一段,观看浦东开发25周年成就视频和1980年的浦东与现在的浦东对比图片,概括浦东的巨大变化。
结合课本44页第一段内容解读动态电子地图。
了解当地的对外开放形式。
结合演示文稿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提示进行回顾。
结合44页第一段内容整合对外开放格局。
了解雄安新区,理解由南到北的开放趋势。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设计意图:从中美贸易争端的新闻分析来理解什么是WTO。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中国加入WTO实现了双赢
三、研学旅行第二站——网上展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什么是WTO?请看新闻材料,通过中美两国出现的问题来理解。”
材料一 2018年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并当场宣布,将有可能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并将相关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人民网
材料二?中国驻WTO代表团正式提出磋商请求,要求就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的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而导致的贸易损失获得赔偿。
——人民网
依据两则材料分析中美两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何都可以请求WTO解决?
“ 中国为何要加入WTO?”
“中国加入WTO一帆风顺吗?为何艰难曲折?”
“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了吗?哪次会议的决议,中国哪一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加入WTO的意义?
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理解什么是WTO组织?
理解贸易争端与贸易纠纷在WTO中是正常现象。
看凤凰视频采访龙永图进行归纳。
看龙永图答记者问,十五年的艰难谈判,最大障碍是中国建立市场经济。
结合教材44页最后一段,
通过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目标导学四:小结与巩固
课后测评
设计意图:
解读第10课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感受新时代的中国巨大成就
四、研学旅行成果展示
“这次研学旅行我们经历了三个地方,一起分享我们的经历。”(小结)
巩固训练
1.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2.根据下面“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1984年,把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93年,把济南、淄博、潍坊等8地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到户外去,行走在路上,取得成绩,让我们眼界宽、志向高,劲头足,使命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为新时代的中国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知规律又是如何体现的?让我们在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晓答案。”
播放央视《厉害了我的国》MV
根据演示提示,小组交流分享,然后到讲台进行展示。
倾听并期待下节课的内容。
聆听MV,体会厉害了,我的国!
板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
研学旅行:
1. 深圳博物馆 ——经济特区的建立:4个经济特区
2.上海浦东博物馆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
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3.网上展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开拓新空间
第9课《对外开放》评测(共10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观察右侧柱状图,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优越 B.“一国两制”的实施
C.浦东新区的带动 D.经济特区的建立
2.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时,强调各国要坚持开放共赢,
并宣布中国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这是因为( )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②与各国交流合作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点
③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④我国贯彻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8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开创一条出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1)据材料二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我国设计经济特区的目的又是什么?(3分)
材料二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2)对比材料二、三,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2分)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地图中近现代的两次开放,分别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