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比例线段
第1课时 相似图形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图形和相似比的概念;
2.会根据条件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为相似多边形;(重点)
3.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能根据相似比进行相关的计算.(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以下三组图形:
每一组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图形
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图形,相似的有( )
A.1组 B.2组 C.3组 D.4组
解析:由相似图形的概念可知,只有(1)(3)(4)形状相同.①形状相同是指一模一样,没有一点不同之处,(2)中的图形虽然都是圆柱,但是形状不相同,所以不是相似图形;②只要形状相同,即使位置不同,也应看成是相似图形,如(4)组就是这样.故选C.
易错提醒:看图形是否相似,要紧扣定义“形状相同,大小可以不同”,但大小相同也是相似的一种情形.
探究点二:相似多边形与相似比
【类型一】 相似多边形
下列图形都相似吗?为什么?
(1)所有正方形;(2)所有矩形;(3)所有菱形;(4)所有等边三角形;(5)所有等腰梯形;(6)所有等腰三角形;(7)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8)所有正五边形.
解:(1)相似,因为正方形每个角都等于90°,所以对应角相等,而每个正方形的四条边长都相等,所以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
(2)不一定,虽然矩形的每个角都等于90°,对应角相等,但是对应边长度的比不一定相等,如图①;
(3)不一定,每个菱形的四条边长都相等,所以两菱形的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但是它们的对应角不一定相等,如图②,显然两个菱形的对应角是不相等的;
(4)相似,因为每个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所以两个等边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并且对应角都等于60°;
(5)不一定,如图③,对应边长度的比不相等,对应角不相等;
(6)不一定,如图④,对应边长度的比不相等,对应角不相等;
(7)相似,因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45°,45°,90°,所以对应角相等,而且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比都是1∶1∶,所以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
(8)相似,因为正五边形的各角都等于108°,所以对应角相等,而且正五边形的各边都相等,所以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
方法总结: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也是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在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时,必须同时具备两点: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
【类型二】 相似比
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相似,试根据图中所给出的数据求出四边形EFGH和四边形ABCD的相似比.
解:∵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相似,且∠A=∠E=80°,∠B=∠F=75°,
∴AB与EF是对应边.
∵==,
∴四边形EFGH与四边形ABCD的相似比为.
方法总结:找准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方法类似于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在探索相似多边形特征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分析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类比、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体会反例的作用,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2课时 比例线段
教学目标: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重点)
2.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重点)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比
【类型一】 根据线段的比求长度
如图所示,已知M为线段AB上一点,AM∶MB=3∶5,且AB=16cm,求线段AM、BM的长度.
解:线段AM与MB的比反映了这两条线段在全线段AB中所占的份数,由AM∶MB=3∶5可知AM=AB,MB=AB.
∵AB=16cm,∴AM=×16=6(cm),MB=×16=10(cm).
方法总结:本题也可设AM=3k,MB=5k,利用3k+5k=16求解更简便,这也是解这类题常用的方法.
【类型二】 比例尺
在比例尺为1∶5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m.
解析:根据“比例尺=”可求解.设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cm,则有1∶50 000=3∶x,解得x=150 000cm=1500m.
方法总结: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实际尺寸的单位要进行恰当的转化.
探究点二:成比例线段
【类型一】 判断线段成比例
下列四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A.3cm,4cm,5cm,6cm
B.4cm,8cm,3cm,5cm
C.5cm,15cm,2cm,6cm
D.8cm,4cm,1cm,3cm
解析:将每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相等的四条线段成比例.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排列后有=.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的方法:
(1)把四条线段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好,计算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看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2)把四条线段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好,计算前后两个数的积与中间两个数的积,看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类型二】 由线段成比例求线段的长
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cm,cm,2cm,请你再给出一条线段,使得它的长与前面三条线段的长能够组成一个比例式.
解:因为本题中没有明确告知是求1,,2的第四比例项,因此所添加的线段长可能是前三个数的第四比例项,也可能不是前三个数的第四比例项,因此应进行分类讨论.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若x∶1=∶2,则x=;若1∶x=∶2,则x=;若1∶=x∶2,则x=;若1∶=2∶x,则x=2.
所以所添加的数有三种可能,可以是,,或2.
方法总结:若使四个数成比例,则应满足其中两个数的比等于另外两个数的比,也可转化为其中两个数的乘积恰好等于另外两个数的乘积.
三、板书设计
从丰富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和概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适时引入新知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开拓思维,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第3课时 比例的性质与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重点)
2.会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3.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会根据黄金分割的定义求线段的比值.(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配制糖水时,通过确定糖和水的比例来确保配制糖水的浓度.
若有含糖a千克的糖水b千克,含糖c千克的糖水d千克,含糖e千克的糖水f千克……它们的浓度相等,把这些糖水混合到一起后,浓度不变.可表示为=.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例的性质
【类型一】 比例的基本性质
已知=,求的值.
解:解法一:由比例的基本性质,
得2(a+3b)=7×2b.
∴a=4b,∴=4.
解法二:由=,得=7,
∴+=+3=7,∴=4.
方法总结: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转化成等积式,再用含有其中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然后利用代入法或化成方程求解,这是解决比例问题常见的方法.
【类型二】 合比性质
如图,已知=.
求证:(1)=;(2)=.
解析:我们可以运用证明合比性质的方法,在已知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1,便可证明(1)成立;先运用合比性质,然后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式变形,即可证明(2)成立.
证明:(1)∵=,∴=,即=;
(2)∵=,∴=.∴=(合比性质).∴=,即=.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运用合比性质进行证明,理解比例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类型三】 等比性质
已知正数a、b、c,且===k,则下列四个点中,在正比例函数y=kx图象上的点是( )
A.(1,) B.(1,2)
C.(1,-) D.(1,-1)
解析:求出k的值是关键.∵a、b、c为正数,∴a+b+c≠0.由等比性质,得=k,即k=,∴y=x.当x=1时,y=×1=,∴点(1,)在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故选A.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中有连等式时,可考虑运用等比性质,前提条件是分母之和不为0.在解题时需注意这一点.
探究点二:黄金分割
【类型一】 利用黄金分割进行计算
如果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BC=mAB,求m的值.
解:∵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又∵BC=mAB,∴AC=(1-m)AB,∴=,即1-m=,∴m=.
方法总结:运用黄金分割的概念,得出线段AC,BC,AB之间的表达式,再利用BC=mAB变形,求出m的值.
【类型二】 黄金分割的实际应用
如图所示,乐器上有一根弦AB,两个端点A、B固定在乐器的面板上,支撑点C是靠近点B的黄金分割点,支撑点D是靠近点A的黄金分割点,若DC的长度为d,试求这根弦AB的长度.
解:根据黄金分割的定义,可知==,∴AC=BD=AB,∴AD=AB-BD=AB-AB.
∴CD=AC-AD=AB-(AB-AB)=(-2)AB=d.
∴AB=d=(+2)d.
三、板书设计
经历探究比例的性质和黄金分割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提高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4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重点)
2.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相关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梯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如图是一个梯子的简图,经测量,AB=BC,AD∥BE∥CF…,那么DE和EF相等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如图,直线l1∥l2∥l3,直线AC分别交这三条直线于点A,B,C,直线DF分别交这三条直线于点D,E,F,若AB=3,DE=,EF=4,求BC的长.
解:∵直线l1∥l2∥l3,且AB=3,DE=,EF=4,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
即BC=·AB=×3=.
方法总结: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求线段长的方法:先确定图中的平行线,由此联想到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待求线段和已知线段写出一个含有它们的比例关系式,构造出方程,解方程求出待求线段长.
探究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
如图所示,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DE∥BC,若AD∶AB=3∶4,AE=6,则AC等于( )
A.3
B.4
C.6
D.8
解析:由DE∥BC可得=,即=,∴AC=8.故选D.
易错提醒:在由平行线推出成比例的线段的比例式时,要注意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比例式不能写错,要把对应的线段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探究点三: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作图
如图,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的四等分点.
解析:这里的四等分点的作法,不是用刻度尺去量取,而是采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所以可考虑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去作图.
解:作法:(1)作射线AC;(2)在射线AC上顺次截取AA1=A1A2=A2A3=A3A4=任意长;(3)连接A4B;(4)过点A1、A2、A3分别作A4B的平行线,交AB于点B1、B2、B3,点B1、B2、B3即为所求的四等分点.
三、板书设计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再次锻炼类比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索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说理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