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5 10: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的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大陆政策
(2)直接原因(或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名称由来:
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爆发标志:1894年7月,丰岛战役。4、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
日军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1)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回族)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2)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中弹牺牲。
北洋舰队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命令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迎战,日军夺取了制海权。民





昌(3)辽东半岛之战:
A、辽东半岛之战
B、旅顺大屠杀: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四天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旅顺大屠杀甲午战争示意图(4)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日军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投降,遭到严词拒绝。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年春
2、地点:日本马关(今下关)
3、签约人:
中方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割三地
(2)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赔二亿
(3)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开四口
(4)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设工厂5、条约危害《马关条约》的影响 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马关条约》中新增加的通商口岸《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等
(3)客观原因:日本为了称霸世界,早有预谋。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日本: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3、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三、“瓜分”中国狂潮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①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②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2、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
强租海港、
划分势力范围。各国在华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表“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
(2)提出时间:1898年,美国提出。
(2)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图中熊代表俄罗斯
犬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鹰(即鶧)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虾暗指葡萄牙
课 堂 小 结 谢谢诸位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