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数混合运算(一)
/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是整数混合运算的拓展,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乘、除法之后安排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教材安排了由两个问题构成的问题串及试一试,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读题——审题——解决问题。首先,以丰富的主题图情境和学生对话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启发学生主动寻找联系,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分数中同样适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材提供不同的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在分析题意过程中,结合直观图来描述数量关系,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避免了以往通过大量的计算题机械地讲授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结合几何直观,在解决情境问题中从运算意义理解计算的算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在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会用画图的策略直观呈现数量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养成认真的良好习惯。
/
【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
【难点】 通过不同的图示表示数量关系分析问题,采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第/课时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
1.通过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体会分数连乘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不同的图示加深对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掌握解题技巧。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分数连乘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运用不同的图示加深对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的分析,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每一步中单位“1”的确定。
/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复习整数混合运算。
/
/
1.计算下面各题。
48÷2÷6 16×(15÷3) 18÷2×10
13×2×5 72÷(9÷3) 24÷(2×3)
2.四年三班一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4
7
,男生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1.4 80 90 130 24 4 2.56×
4
7
=32(人)
/
方法一
1.活动:比比谁更快。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类似“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吗?(学生高兴地齐答:喜欢!)在这个电视节目中,要求参加游戏的明星不但有智慧,还需要他们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成功。现在我们一起来次抢答比赛,比比谁回答得又对又快!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题每小组中只能有一人回答问题,同组同学商量好抢答的先后顺序。
(1)课件展示:抢答题(不计算,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21 - 12)×16 (420 - 42)÷6
54×4÷8 900÷(100 - 95)
(630÷9) - 23 68 - 48×16
(2)学生抢答,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引导思考: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个别学生说一说,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由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的情境导入,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很快随情境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复习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方法二
PPT课件出示下面图示:
/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
师生共同回顾分数乘法的意义: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关的稍复杂的问题。
揭示课题: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 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生活情境入手,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新课将探讨有关分数乘法的问题,为新课做好知识准备。
/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参加过哪些兴趣活动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的兴趣真广泛!老师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情境图。
/
师: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并阅读题目,自由发言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分析问题。
师:航模小组的人数与什么有关呢?你能用图示表示出各小组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2)学生汇报。指名介绍解题思路,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预设:
方法一
生1:我们是从问题入手的,航模小组的人数与摄影小组人数有关,要求航模小组人数,就要先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
生2:根据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1
3
,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
生3:再根据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3
4
可以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
师:怎样用图示表示气象小组和摄影小组、航模小组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呢?
预设 生:我用画圆圈的方式,画出12个圆表示气象小组人数,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摄影小组人数,有4人。由于航模小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3
4
,把摄影小组人数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是航模小组人数,有3人。如图:
/
(如果有学生采用其他画法表示这种解题思路的数量关系,如画正方形、三角形、线段图等,教师要及时给予展示和鼓励。)
方法二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与摄影小组人数有关,航模小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3
4
,可以先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用图示表示气象小组和摄影小组、航模小组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呢?
预设 生:我用线段图表示各个小组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图:
/
教师结合学生叙述图示进行板书,并边画图示边讲解,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理解图示表示的数量关系。
师: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1
3
,所以我们将气象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摄影小组占其中的1份;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3
4
,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航模小组占其中的3份。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航模小组和气象小组的人数的关系,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12份,航模小组占其中的3份,也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3
12
。
(学生可能会有多样化的画图方式,只要能够结合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表达清楚各小组之间的关系,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3.解决问题。
师:通过画图我们能够清晰地表示出各个小组人数间的数量关系,那么你能根据图示表示的意义列出算式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讨论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列式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个别汇报,说明列式依据,集体订正。
预设 生1:我列的算式是12×
1
3
×
3
4
,12×
1
3
是摄影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的人数乘
3
4
是航模小组的人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板书,然后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进行板演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对计算中发现的问题订正,强调。
师:要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约分,尤其是综合算式中的约分,能约分的可以一次同时约分。
指导学生清楚地表示出约分的过程:
12×
1
3
×
3
4
=/×
1
3
1
×
3
4
1
=3(人)
生2:我列的算式是12×
1
3
×
3
4
,
1
3
×
3
4
表示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板书,然后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进行板演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对计算中发现的问题订正,强调。
4.交流反思解答过程。
师:对于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你是怎样思考的?
预设 生1:我是根据题意知道航模小组的人数与摄影小组有关,摄影小组的人数与气象小组有关,再画出图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的。
生2:我是先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再计算出航模小组的人数的。
师小结:解决有关分数的应用题时,关键是找好单位“1”的量,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画出图示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在计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 将解决问题与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思路的交流,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1.教材第22页第1题。
2.教材第22页第2题。
【参考答案】
1.(1)
/
(2)/ 2.(1)10×
4
5
×
5
8
=5(吨) (2)36×
2
3
×
3
4
=18(个)
/
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反馈汇报预设:
生1:这节课我学习了分数连乘的计算,我知道分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连乘相同,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2:我学会了用画图示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帮助分析问题。
生3:我知道了在计算分数连乘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比较简单。
/
作业1
教材第23页第4,5题。
作业2
【基础巩固】
1.(基础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
8
21
=
4
5
×
5
16
= 8×
1
8
=
4
9
×
3
8
=
3
4
×
8
9
=
4
9
×
1
8
=
2.(重点题)算一算。
3
4
×
5
9
×
3
15
3
4
×
2
3
×
2
5
3
4
×
2
12
×
2
21
1
3
×
25
36
×
6
5
7
9
×
3
5
×
5
21
35
48
×
8
15
×
6
7
3.(难点题)看图列式计算。
/
4.(易错题)小布丁1分钟跳绳160次,小聪明1分钟跳的次数是小布丁的
3
4
,小马虎1分钟跳的次数是小聪明的
7
12
,小马虎1分钟跳多少次?
【提升培优】
5.(情境题)世博会期间参观者排队参观世博园,中国馆排队人数是108人,第一次入馆的人数是排队人数的
5
18
,第二次入馆的人数是第一次入馆人数的
5
6
,第二次入馆多少人?
【思维创新】
6.(创新题)有两袋面粉,甲袋面粉的质量是30 kg,乙袋面粉的质量是甲袋面粉质量的
5
6
,要使两袋面粉同样重,应从甲袋面粉中取出多少千克面粉放入乙袋?
【参考答案】
作业1:4.660×
2
3
×
1
4
=110(个) 5.820×
1
4
×
8
5
=328(页)
作业2:1.
8
3
1
4
1
1
6
2
3
1
18
2.
1
12
1
5
1
84
5
18
1
9
1
3
3.120×
2
6
×
3
4
=30(辆) 4.160×
3
4
×
7
12
=70(次) 5.108×
5
18
×
5
6
=25(人)6.30×
5
6
=25(千克) (30 - 25)÷2=2.5(kg)
/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
/
/
/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顺序的自主构建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充分利用教材“兴趣小组”的教学情境,通过阅读和观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对于学生来说,画线段图是一个难点,但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先尝试画,并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要这样画,让一部分不能独立画线段图的学生能正确知道线段图的画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教师课堂语言太多,不够精练和简洁,整个课堂内容显得时间紧张,节奏比较快。教学语言不丰富,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都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对分数连乘计算巩固练习比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进行计算的练习,致使部分学生虽然明白计算算理和方法,但是也出现了计算不准确的情况。
/
(1)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简练和准确性,充分把握课堂进程和教学时间,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要充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设计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做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熟能生巧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让学生在小组里赛一赛,和自己以前的计算比一比,开展激励性计算练习,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
/
/ 妈妈买上衣花了320元钱,买裤子花的钱是上衣的
3
4
,买皮鞋花的钱是裤子的
5
6
,妈妈买皮鞋花了多少钱?
[名师点拨] 本题应先求出买裤子花的钱,再求出买皮鞋花的钱。由已知条件“买裤子花的钱是上衣的
3
4
”可知买上衣花的钱为单位“1”,求买裤子花的钱用乘法计算,即买裤子花的钱=买上衣花的钱×
3
4
;同理,由已知条件“买皮鞋花的钱是裤子的
5
6
”,可知把买裤子花的钱看作单位“1”,用乘法计算,即买皮鞋花的钱=买裤子花的钱×
5
6
。
[解答] 320×
3
4
×
5
6
=240×
5
6
=200(元)
答:妈妈买皮鞋花了200元。
/
分数的由来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
7
3
米。像
7
3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对分数的使用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
1
3
,中等的不得超过
1
5
,小的不得超过
1
9
。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第/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
/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计算、验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重视计算准确性,减少错误,培养检查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
【重点】 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难点】 归纳、反思计算过程和方法,提高计算准确率。
/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简单整数乘除混合运算卡片。
/
/
计算下面各题。
4×
3
16
=
8
45
×
9
24
=
8÷
8
21
=
3
32
÷
3
8
=
5
21
÷
25
7
= 8×
8
21
=
【参考答案】
3
4
1
15
21
1
4
1
15
64
21
/
方法一
1.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刚刚在“复习准备”环节中表现得真不错,在做中复习了分数乘、除法计算,其中计算分数除法时,我们用到了一个数学名词是什么?
生:倒数。
师: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在计算分数除法时,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
师:我们学习了整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么在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中这个运算顺序是否适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
2.揭示课题: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 由课前的计算复习,自然引出对分数除法及整数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的回顾,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引发学生对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思考,调动学习兴趣。
方法二
1.活动:计算比赛。
教师谈话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探究了分数连乘的计算问题,同学们表现都非常棒!为了检验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好不好?
PPT课件出示计算题目,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准确计算,以小组为单位,看看每道题目哪组计算得最快。
(1)课件逐个展示下面算式:
3
8
×
8
9
×
3
5
5
6
×
2
3
×
9
10
3
16
×
3
4
×
8
27
5
22
×22×
1
2
(2)根据计算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
2.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掌握了分数连乘计算方法了,那么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揭示课题: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 比赛活动总是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计算比赛使学生对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同时通过质疑自然引出本节课新知,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为良好课堂氛围创设做好准备。
/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试一试”的第1题。
12÷
4
5
÷
3
8
3
8
÷
1
10
×
5
7
4
7
×
5
8
÷
5
14
(1)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2)组织学生订正交流,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预设 生1:第一个算式中只含有分数除法,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2:先计算12除以
4
5
,然后再除以
3
8
。
生3:第二个算式中含有乘法和除法,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计算除法,再计算乘法。
生4:第三个算式含有括号,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
师:这三个算式中都含有除法,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预设 生:计算时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
(3)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生通过迁移和类推的学习方法,独立尝试计算新问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顾,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试一试”的错例。
7
8
×
3
4
÷
1
3
=
7
8
×
1
3
4
×
1
3
1
=
7
32
2
3
÷
2
3
÷
3
8
=
1
2
3
1
×
1
3
2
1
×
3
8
=
3
8
5
6
×
1
6
÷
3
4
=
5
6
1
×
1
6
1
×
4
3
=
20
3
(1)观察:这些题目哪里出现了错误?怎样错的?
学生独立完成,先认真观察,把错误的地方做标记,想一想是错在了哪里,应该怎样改正,把正确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改正情况,对计算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
(2)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如何减少和避免这些错误。
先请个别学生分别汇报算式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原因,然后请其他学生到黑板板演,尽量让计算较困难的学生去板演。
预设 生1:第一个算式中除以
1
3
,在计算时要乘它的倒数
3
1
或3。
生2:第二个算式中的错误是除以
3
8
,在计算的时候要乘它的倒数
8
3
。
生3:第三个算式中第一步是乘法,计算时不用乘倒数。
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板演,集体针对板演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点评,包括书写是否工整、标准,计算是否准确,计算过程中是否约分等。
师:教材中给我们的三个算式都有错误,经过同学们认真观察和细心计算都改正了过来,刚才几名同学到黑板来计算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错误,我们在计算时怎样才能做到计算准确,减少或避免错误呢?
预设 生1:计算时要认真。
生2:计算时要看清楚是乘法还是除法,如果是除法,计算时要乘它的倒数。
生3: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一定要先约分。
生4:如果算式中有除法,可以先乘倒数转化为乘法再计算。
(3)师归纳强调:分数除法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乘法进行计算,能够约分的要先约分。
[设计意图] 在辨析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发现算式中存在的错误之处,寻找原因改正错误。在改正错误环节注重对计算较困难的学生照顾,通过他们到黑板前板演再次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
1.教材第23页第3题。
2.教材第23页第6题。
【参考答案】 1.
3
2
3
2
20 8
16
5
3
8
2.5×
2
5
=2(吨) 5×6÷2=15(次)
/
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反馈汇报预设:
生1:我知道了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如果含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2:我记住了混合运算中有除法时,计算时要乘它的倒数。
生3:为了减少或避免错误,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看清楚是乘法还是除法,除法可以乘倒数转化为乘法。
生4:计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 本课最后小结使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再次总结,在交流如何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方法时,学生能够再次认识到在平时的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和原因,增强准确、认真计算的意识。
/
作业1
教材第23页第7题。
/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2÷
4
5
÷
3
8
=/=40
3
8
÷
1
10
×
5
7
=/=2
19
28
4
7
×
5
8
÷
5
14
=
4
7
×/
1
5
8
4
×
7
14
5
1
/=
1
4
7
1
×
1
7
4
1
=1
/
/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设计了大量自学、交流的机会,学生在独立思考、计算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从而发现、总结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
(1)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有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很多学生在没有尝试计算分数混合运算问题前就已经能够说出运算顺序,因此在整个课堂中学生感觉像复习课,表现的不是太积极。
(2)在探究第二个问题“辨析对错”中,仅限于教材提供的算式,对于计算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训练不够,没有真正体会减少或避免出现错误的方法。
/
(1)在课堂形式上利用教材提供的数学资源,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小组竞赛、限时计算抢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增加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进行及时的练习,并检验订正出现的错误情况,总结和反思自己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避免错误的发生,提高正确率。
/
/
/ 在回收废电池的环保活动中,六年级交废电池960节,四年级所交废电池数是六年级的
7
8
,是五年级的
14
15
。五年级交废电池多少节?
[名师点拨] 由已知条件可知四年级所交废电池数是六年级的
7
8
,六年级所交的废电池数为单位“1”,单位“1”已知,要用乘法计算;四年级所交废电池数是五年级的
14
15
,五年级所交的废电池数为单位“1”,单位“1”未知,求五年级所交的废电池数要用除法计算。认真审题,找准单位“1”,可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正确找出数量关系,然后列出算式。要注意按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计算的结果要代入题目和算式中验算,养成解题要验算的好习惯。
[解答] 960×
7
8
÷
14
15
=840×
15
14
=900(节)
答:五年级交废电池900节。
/
趣味知识——锯木头
一天,小明看见爸爸正在锯木头,就过来帮忙,爸爸把一段
7
8
米长的木料锯成若干相等的小段,一共锯了6次,试帮助小明算一算每一段木料长多少米。
【参考答案】
7
8
÷(6+1)=
1
8
(米)
作业1:7.
3
5
×3÷
1
5
=9(杯) 正好9人,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