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原始人采集图原始人狩猎图想一想:
早期人类靠什么获取食物?
他们能够获取足够的食物吗?
如果获得的食物一时吃不完,他们该怎么办?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3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
1.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①_____________的农作物。
2.农作物及其地区: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②_______,③_____________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④_______、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⑤_________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⑥_________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⑦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⑧_____________的发展。人工栽培 稻 北方地区 稻 粟作 家畜 家畜饲养 磨制石器 4知识点2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概况:生活区域:浙江⑨_________河姆渡;距今年代:⑩_____________年左右;房屋样式:主要是?___________建筑。
2.生产生活:(1)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_________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水稻的起源地之一。(2)农业工具以?_________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会制作?_________、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懂得使用?___________。余姚 7000 干栏式 水稻 骨耜 陶器 天然漆 5西安 6 000 半地穴式 磨制 粟 陶器 早期人类耕种图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是?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主要饲养什么?手工业制造有哪些?住什么样的房子?半坡遗址 知识点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北方)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石铲、石刀等 种植粟、麻和蔬菜;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
制造各式彩陶半地穴式的房子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绘有这类
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 动脑筋: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河姆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是?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什么?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镇(南方)骨器和磨制石器水稻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木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 知识点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使用工具:磨制石器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石磨盘和石球
(稻谷加工)骨器——水牛等大型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缠藤骨耜出土的炭化稻谷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大量炭化稻谷、稻叶和稻杆的堆积证明了什么?
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已经开始种植水稻。陶刻稻穗猪纹陶器陶猪观察这两件陶器,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制陶,饲养猪,
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卯榫结构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可以防潮、通风;可以防蛇虫鼠蚁;可以防洪水猛兽。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思考:半坡的房子与河姆渡的房子为什么不一样?自然条件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简表约7000年前
今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骨器、磨制石器
水稻
水牛、猪、狗等
制作陶器(黑陶)
干栏式房屋约6000年前
今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
粟、麻、蔬菜等
猪、狗、羊、牛、鸡
织麻、制作陶器(彩陶)
半地穴式房屋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4一、选择题
1.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元谋人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下列遗址中,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C D 253.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以下古人类最有可能享受主食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体现的是( )
A.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B.淮河流域农耕文明
C.长江流域农耕文明 D.珠江流域农耕文明D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野兽不足。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种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28(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粟。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