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8-05 17: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一、选择题
1.在科学探究某个问题前,通常要对涉及的问题(??? )
A.?大胆质疑???????????????????????????B.?作出假设???????????????????????????C.?确定结论???????????????????????????D.?验证真假
2.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该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B.?水??????????????????????????????????????C.?温度??????????????????????????????????????D.?空气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草履虫????????????????????????????????B.?山羊????????????????????????????????C.?柳树????????????????????????????????D.?艾滋病病毒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B.?铁皮生锈??????????????????????????????????C.?雨后春笋
5.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模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A.?分解者??????????????????????????????B.?消费者??????????????????????????????C.?生产者??????????????????????????????D.?非生物部分
6.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利用野生水稻经过多次杂交培育新品种,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文献法
7.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
A.?相同的条件 ??B.?不同的条件 ???C.?相对的条件 ?D.?相似的条件
8. 小宝问妈妈:“为什么蚂蚁总是排成一队向前爬?”妈妈说:“可能是前面的蚂蚁留下了信号.”妈妈的回答在探究方法中属于(? )
A.?观察 ???B.?实验 ????C.?提出问题 D.?作出假设
9.生物的多样性不包括(  )
A.?物种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生物数量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田里有许多种蔬菜,反映出生物物种多样性;同时辣椒也有许多不同的品种,这体现出(? )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活环境多样性
11.小王分别从以下四种土壤环境取样探究土壤动物丰富度.推测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的样品来自(??? )
A.?菜园地?????????????????????????B.?荒山黄土地?????????????????????????C.?建筑工地?????????????????????????D.?动运场的沙池
12.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B.?能使动物和植物致病?????????C.?能够繁殖后代?????????D.?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13. 如表是某同学探究“光照是否影响种子萌发”时的有关操作和现象:
培养皿
操作1
操作2
操作3
现象

在一层浸水的棉花上放等量的绿豆种子若干
在25℃光照环境下培养
定时适量喷水,连续观察两周
无种子萌发

在25℃黑暗环境下培养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环境温度太高 ??B.?胚无生命力 ???C.?光照不适宜 ???D.?水分不足
14.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B.?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D.?假设与实验结果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15.我们观察一段月季花的枝条时,采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先用放大镜,后用肉眼 ??B.?从外到内 ?C.?从左到右 ??D.?先整体后局部
16.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D.?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17.香蕉不能在北方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活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水分?????????????????????????????????B.?光?????????????????????????????????C.?温度?????????????????????????????????D.?土壤的酸碱度
18.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  ) ①基因的多样性?? ②个体数量的多样性?? ③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9. 沙漠中绝大部分是不毛之地,有的地方却出现了绿洲,这说明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
A.?温度 ???B.?水 ???C.?阳光 ???D.?空气
20.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发生的是(??? )
A.?鸟类的迁徙 ???B.?仙人掌的叶退化 ???C.?昆虫的趋光性 ?D.?海洋表层水域植物的数量多
二、综合题
2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________.
(2)“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
(3)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课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________.
(4)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________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________现象.
22.如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________。
(2)右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动物与植物通过________关系形成食物链。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的数量减少,则虫的数量会________。
(4)植物、鸟、虫三者中,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如果植物被喷过农药,则三者中,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
23.分析表中的资料后回答问题:(表中“百分比”是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
类群
我国已知种数
世界已知种数
百分比/%
哺乳动物
581
4342
13.39
鸟类
1244
8 7 30
14.25
爬行类
37 6
6 300
5.97
两栖类
284
40 10
7.08
鱼类
386 2
19 056
20.3
蕨类植物
2200~2600
10 000~12000
22
裸子植物
约240
850~940
26.7
被子植物
30 000
26 0 000
1O
(1)除了表中已经列举的动植物类群,你还知道有哪些生物类群?如:________?.
(2)从上述资料中你可以看出我国哪一种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________?.
(3)在上述所列举的生物类群中,请你写出两种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名称________? .
(4)你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24.下面这段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敏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称。
(2)请说明判断依据。
(3)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________因素。其中前者包括________关系,后者包括________。
(4)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这说明生物必须依赖________而生存。
25.胶囊能保护里面的药物,从而避免药物到达胃就被溶解,因此送服胶囊类药物的水温需要讲究。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温度对胶囊溶解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取五个装有等量清水的烧杯,标上A、B、C、D、E,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②将五粒胶囊分别放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③观察胶囊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溶解所需的时间;④重复以上实验。请分析并回答:(请在[]填序号)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2)可减少实验误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第[________]步存在不足,应该改为________。
(4)改正不足之后,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烧杯
A
B
C
D
E
水温/℃
15
25
37
50
60
溶解所需的平均时间/min
15
7
3.5
2
1
由此可知,你在送服胶囊类药物时不应选用________(选填“热开水”或温开水”或“冷开水”)。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答案】C
【解析】【解答】 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3.【答案】D
【解析】【解答】柳树、山羊、草履虫都有细胞结构;艾滋病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故答案为:D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植物体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而动物则有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构成动物体.所有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答案】B
【解析】【解答】母鸡下蛋体现了生物繁殖现象;铁皮生锈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雨后春笋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答案】C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少了生产者,要使此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应补充的成分是生产者。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B、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不符合题意.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培育水稻新品种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符合题意.D、利用文献(查阅)法,可以获取所需要的历史资料.不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认识.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分类法是生物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7.【答案】A
【解析】【解答】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认识.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8.【答案】D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妈妈的回答在探究方法中属于作出假设.
故选: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9.【答案】C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可见生物数量的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的.田里有许多种蔬菜,反映出生物物种多样性,同时辣椒也有许多不同的品种,这体现出遗传的多样性,同时还表明生物具有变异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方面来分析.
11.【答案】A
【解析】【解答】解:A、菜园地的土壤中水分较多,地面植被多,土壤中腐殖质较多,所以土壤动物丰富度较高.A正确.
BCD、荒山黄土地、建筑工地和动运场的沙池的水分少,地面植被极少,土壤中几乎没有腐殖质,所以土壤动物丰富度很低,BCD错误.
故选:A.
【分析】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12.【答案】C
【解析】【解答】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能靠自身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即病毒能进行繁殖,所以病毒也属于生物.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据此解答.
13.【答案】B
【解析】【解答】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题干中“将两份等量的大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培养皿中,均置于25℃和水分适量(在一层浸水的棉花上)、空气充足的环境下,一个给予光照,另一个放在黑暗中.定时适量喷水,连续观察2周后,两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均未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种子自身条件不具备如胚是死的无生命力或胚不完整或正在休眠.
故选:B.
【分析】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惟一性,此对照试验的变量是光.种子的萌发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自身条件,另一个条件是外界条件.
14.【答案】B
【解析】【解答】解:假设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回答。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A不符合题意;
B.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B符合题意;
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C不符合题意;
D.假设与实验结果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作出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1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A错误.
BCD、在进行观察时,应遵循从外到内、从左到右和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BCD正确.
故选:A
【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1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叶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因此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D、大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雁南飞是节律行为,属于环境影响生物.故选:D.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17.【答案】C
【解析】【解答】解: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香蕉喜高温,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因为在北方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18.【答案】A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 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方面来分析.
19.【答案】B
【解析】【解答】解: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非生物因素水分影响生物分布.
故选: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鸟类的迁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A正确.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昆虫的趋光性的影响因素是光,C错误.
D、海洋表层水域植物的数量多,影响因素是光,D错误.
故选:A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二、综合题
21.【答案】(1)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阳光 (3)生长和繁殖 (4)遗传;变异
【解析】【解答】解:(1)红杏出墙,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阳光;(3)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课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4)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即具有相同的性状,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即性状的差异.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答案】(1)分解者 (2)生产者;消费者;吃与被吃 (3)增多 (4)植物;鸟 (5)光能(太阳能)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在本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其数量最多;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动物与植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 (3)如果大量捕杀鸟,使昆虫的量增加,植物的数量会随之减少,最后昆虫因缺乏食物而饿死,所以昆虫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由于农药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增。鸟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农药含量最多。 (5)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故答案为:(1)分解者;(2)生产者;消费者;吃与被吃;(3)增多;(4)植物;鸟;(5)光能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23.【答案】(1)细菌、真菌、病毒等 (2)裸子植物 (3)金丝猴、珙桐等 (4)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解答】(1)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动物包括(无脊椎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有脊椎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植物分为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因此除资料一的表格列举的生物类群外,生物类群还有: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藻类、苔藓(答出任意一种即可). (2)在上表中,我国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的生物类群是裸子植物占26.7%,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3)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有: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熊猫、银杉、珙桐、桫椤、望天树(任意一种). (4)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故答案为:(1)细菌、真菌、病毒等; (2)裸子植物; (3)金丝猴、珙桐等; (4)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4.【答案】(1)皂荚树、桑树、蝉、黄蜂、菜花、叫天子(云雀)、草、油蛉、蟋蟀等 (2)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且具备了: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生物的基本特征 (3)非生物;竞争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4)环境。
【解析】【解答】(1)文中所描述的皂荚树、桑树、蝉、黄蜂、菜花、叫天子(云雀)、草、油蛉、蟋蟀等都是生物。 (2)材料中的生物,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且具备了: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4)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5.【答案】(1)温度 ?? (2)④;重复以上实验 (3)②;五粒同种胶囊 (4)? 热开水
【解析】【解答】(1)①取五个装有等量清水的烧杯,标上A、B、C、D、E,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除温度外,其余相同,因此变量是温度。(2)④重复以上实验,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影响。 (3)②将五粒胶囊分别放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步骤没有明确是否是同种胶囊,应该改为五粒同种胶囊。 (4)由获得实验数据可知水温越高,溶解所需的平均时间越短,因此在送服胶囊类药物时不应选用热开水。【分析】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