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练习测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测量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及温度等,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测量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生物学研究和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打下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另外应让学生理解“误差”与测量时出现“错误”的不同。
【学情分析】
小学接触过测定体温、水的温度及空气的温度,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没有接触过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在测量方法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错误”可能混为一谈。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引导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指导: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求平均值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和温度的知识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并体验测量的基本操作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的基本方法。
难点: 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的特殊技巧和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用具(量筒或量杯、胶头滴管、树叶、细线、刻度尺、划有均匀方格的纸、食品保鲜膜、面粉、葡萄、冰糖、大枣、小柿子、苹果、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等。)
学生准备:教材、学习用具、实验小组(确立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
1.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2、询问学生的身高、体重及生活中接触过的测量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2、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说出身高、体重及生活中接触过的测量问题。
故事引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实验探究:
?
我们在学习生物时,常常需要测量它们的面积、体积等,形状规则的我们可以直接求出,不规则的怎么办呢像老师手里这片叶子,它的周长怎样测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测量方法中的奥秘。
倾听,引起注意,激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
探究竟?实验一:
测量叶片周长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叶片,我们分小组讨论测量叶片周长的方法。 学生尝试利用细线和刻度尺先测量自己手中的叶片,然后小组成员间再交换测量。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结果,比较各个结果之间的差异,引出误差的概念。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小组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测量时注意记录结果。
学生说出解决办法: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换测量为后边讲“误差”埋下伏笔。
掌握测量生物体时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探究竟?实验二:
测量叶片面积
?
?
我们已经会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了,可是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呢?请同学小组讨论,大胆设想。
参考课本第9页“技能卡”内容大胆设想、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利用实验材料开始操作,把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探究竟?实验三:
测量葡萄体积
?
?
研究生物时,经常需要测量生物的体积,比如要测量一粒葡萄的体积,你会怎样测量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确定出方案。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本第10页图片资料,从课本图片中找到所获得的信息。
鼓励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案与书上方案的异同,确定出最佳测量方案并找出此方案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片资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及时补充提示:使用量筒量取液体和读数时的注意事项。
?认真了解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结果。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前面学生的记录结果有所不同,提问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举手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能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不相平,没看凹液面或不同人之间有偏差等
鼓励学生对彼此的见解提出质疑,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理解并总结出“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拓展延伸:我们如何测量出一块冰糖,一个大枣和一个苹果的体积呢?(冰糖溶于水,大枣密度比水小,苹果体积大,不能用量筒测量等。)
针对这些形状不规则性质特殊的物质,如何采用特殊的方法测量体积呢?各小组同学激烈讨论,确定最佳测量方案,开始实验,并记录测量结果。
体现科技创新理念,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科学品质
开眼界:如何测量一个细口瓶的体积?
小组讨论,展示方案
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探究竟?实验四:
测量液体温度
研究生物时,同样要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水温就是人工养殖虾蟹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水温是否适宜呢?
学生回答:用手摸一摸或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来设计一个活动,验证你手的感觉是否准确。
教师准备分别盛有热水、温水、冷水,让学生把左手和右手食指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然后拿出两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凭手的感觉判断水温的高低
按照老师的引导做实验,小组同学谈感觉:放入温水中时:左手的水温低,右手的水温高。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进一步质疑,如何验证?
教师提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强调温度计在水中的温度和从水中拿出来的温度会有所不同,在水中显示的温度为水的温度。
同学回答:用温度计
小组同学拿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指出测量过程中的不正确操作并加以纠正。最后把测出来的温度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践活动:用体温计测量你的腋下的温度
提示学生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和读数的方法
学生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比较你和其他同学测量结果,思考为什么
了解课本第10页“小辞典”的内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从生活走进生物,从生物走向生活”的理念,将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
三、反馈回顾
知识要点
?
?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测量方法?你还有哪些方法要告诉大家吗?
对有创新的见解及时鼓励表扬,不全面的要及时补充。
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并互相补充。
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精细化、条理化梳理。
给学生发挥空间提高他们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当堂训练
?
?
教师出示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认真完成习题训练。
考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五、拓展延伸
?
?
课下请同学们测量一株小草的体积和一棵杨树的高度,下节课展示。
各小组讨论热烈,准备课下实施。
课外实践活动,有一定难度,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练习测量
一、测量叶子的周长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二、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葡萄的体积 形状不规则、性质特殊——特殊方法
四、测量水的温度 浸液、不碰壁、稳定
【课后反思】
亮点: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测叶片面积时,学生大胆思考:将树叶用尺子压在方格纸上,对着光线估测出叶片的面积。针对一些形状不规则、性质特殊的物体,学生们采用特殊的方法测量体积,如用食品保鲜膜将冰糖包裹并放入水中测量冰糖的体积等。
不足:学生思维不开阔,有的特殊方法想不到;个别同学动手能力有待培养。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实验室常用到的测量仪器的是(?? )
A、放大镜??? B、温度计?? C、显微镜?? D、试管
2、测量胸围差得出的数据是:第一次10厘米,第二次9厘米,第三次11厘米,则胸围差值是(?? )
A、10厘米?? B、9厘米??? C、11厘米??? D、30厘米
3、用量筒测量一些物体的体积,能够作为被测物的是( )
A、馒头??? B、葡萄?? C、糖块?? D、棉花
4、观察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若仰视量筒内液面,则读数比实际( )A、相同 B、偏大
C、偏小 D、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