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评估检测题(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评估检测题(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6 08:52:44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评估检测题(第一套)(B卷)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长平之战标志着秦统一六国的完成
2.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称皇帝,实行郡县制B.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3.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下图中的
历史人物进行
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4.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
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对促进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措施是()。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D.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6.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 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人们的言论B.禁止儒学传播C.树立秦国的形象D.加强思想控制
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B.秦朝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
8.“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9.公元前119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军出击匈奴的西汉皇帝是()。
A.汉武帝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景帝
10.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11.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2.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一部史书是()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三国志
13.张骞两次通西域是在()
A.公元前2世纪B.公元前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世纪
1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汉文帝B.董仲舒C.汉景帝D.汉武帝
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B.①②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判断改错题((8分)
16.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 订正:
(2)错误: 订正:
(3)错误: 订正:
(4)错误: 订正:
三、读图题(共31分)
17.观察下列图片:(9分)
(1)中国长城名列世界七大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秦朝时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秦朝虽显赫一时,却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了,这和长城的修建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3分)
(3)而今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请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定为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 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2分)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19.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1展现了怎样的历史史实?出现这一历史史实的原因有哪些?(4分)
(2)图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发掘的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什么原因呢?(2分)
(3)考古发现图2的一个俑坑没有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2分)
(4)图3所呈现的史实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先后起来反抗的起义军有哪几支?他们各自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31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 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
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夙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 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哪些强大的威胁?(2分)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2分)
(3)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了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4分)
(4)请说说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3分)
2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三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2分)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4分)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2分)
(5)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认为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
材料二北宋陈栖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请阐述原因并举例说明。(2分)
(2)“旧亦有之”,你认为“旧”应该指何时?(1分)
(3)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汉代人是如何造纸的。(2分)
(4)造纸术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请你想一想,采用 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污染呢?(3分)
第三单元评估检测题(第一套)(A卷)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秦朝时期北伐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质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友好交往
C.促进了民族融合D.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相同历史作用不包括()
A.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控制 B.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C.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欧洲同我国进行直接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
3.下列注重治理黄河的皇帝有()
①秦始皇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光武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4.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大秦遣使来汉②班超出使西域③张骞出使西域④甘英出使大秦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②④①
5.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考古,他会先后经过()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二、材料解析题(共54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什么时期的哪位重要人物的名言?(3分)
(2)作者写过什么书?内容怎样?该书的历史地位怎样?(3分)
(3)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作者怎样的治学精神?(3分)
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3分)
(2)这两位帝王为巩固统一,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这两位帝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材料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
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1)这副对联说的是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3分)
(2)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物?(3分)
(3)举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4个。(3分)
(4)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可贵品质?(3分)
4.阅读以下材料:(12分)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 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哪一年?(2分)为巩固统一,秦王赢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怎样建立这一制度的?(6分)
(2)汉武帝时,确立某一学说的“独尊”地位,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 普遍认同的文化体系。这是哪一学说?(2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2分)
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 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4分)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2分)
6.“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3分)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3分)
三、问答题(共26分)
1.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对此有何看法?(8分)
2.汉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进步?结合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你认为我国目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各是什么?(10分)
3.汉武帝将铸币权归中央的措施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在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