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6 17:01:20

文档简介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改写朗诵,激情导入
内容:利用上节课的诗歌改编作业举行诗歌对比朗诵会,一人诵读原诗,一人诵读改写诗歌。
步骤:教师导入-诗歌朗诵会-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相关用语:同学们的改编和朗诵都非常棒,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歌的优美意境,让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的长廊,首先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并解释目标)
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方式:教师范读激发学习热情,借助情景诵读感受诗歌音韵。
步骤:教师范读—集体诵读—情景诵读—探究诗歌音韵美。
过程:
1.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朗诵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熟练朗读诗歌。
2.情景诵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引领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角色感、舞台感,用声音演绎英雄情怀。
(1)多媒体出示诵读指导: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山”“水”后小停顿,以体现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阔”“正”“悬”四个形容词重读,以体现景色之阔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后小停顿,形容词“残”“旧”重读,以体现时序交替,岁月匆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末尾的三字拖音,前一句用升调,语速缓慢,以体现思乡之浓重)
(2)多媒体朗诵视频片段进行情景朗诵示范。
(3)学生自行训练情景朗诵,然后展示。
3.音韵探究(投影:请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修辞等角度说说这首诗歌音韵之美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内探究后展示,教师予以引申和归纳)。
预设:(1)诗歌总共四联八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诗歌的韵脚,其韵母都为an,便于朗诵,符合律诗的特点。
(2)每一联都采用了对偶的修辞,颈联还采用了拟人,句式工整有节奏,富有情趣。
4.教师小结归纳与过渡: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全诗用笔自然,情景交融,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人们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歌除了其作为律诗的音韵美之外,更因其羁旅思乡之情。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之情寄寓到这首诗中的呢?下面让我们对此做一番探究吧!(投影活动探究活动)
三、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怀美
内容:引领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围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探究诗人的思乡之情。
步骤: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申归纳-诵读品味
过程:
1.投影探究任务:
探究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二: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据以评价引申强调和归纳。
探究一预设: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探究二预设: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多媒体播放诗歌的赏析视频,集体诵读作结。
四、自主学习《天净沙·秋思》
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第四首《天净沙·秋思》
步骤:自主诵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过程:
1.各学习小组自行组织学习,可参照《次北固山下》的学习过程。各小组自主从诗歌内容、诗句赏析、诗情感悟等角度确定探究课题。
诵读预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探究课题预设: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各学习小组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可以采用朗诵、演讲等形式。
探究成果预设:
(1)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背景角度)
(2)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借景抒情)
(3)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诗句赏析)
3.多媒体播放《天净沙·秋思》的品读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首元曲的印象。
五、诗歌朗诵,升华课堂
各小组自行编排诗歌朗诵的艺术形式,以朗诵会的形式展现四首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艺术美。

附: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叙事
写景 开阔
抒情 思乡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合作探究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预习提示】
1.搜集与诗歌相关的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诗人信息及写作背景。
2.熟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3.积累诵读这四首诗歌的初步感悟,能够简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经典传唱,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经典传唱观沧海,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据以导入。
(教师导入)我们刚才共同欣赏的是中央电视台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片段。诵读传唱古代优秀的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首先传唱这首风格迥异的、英雄的诗歌——《观沧海》。(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并解释目标)
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方式:教师范读激发学习热情,基础诵读扫清字词障碍,借助情景诵读感受诗歌音韵。
步骤:教师范读-集体诵读-把握重点字词-情景诵读-探究诗歌音韵美。
过程:
1.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朗诵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新生字词予以强调;学生熟练朗读诗歌。
新生字词预设:碣石jié 水何澹澹 dàn 竦峙s?ngzhì 萧瑟xiāo sè
2.情景诵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引领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角色感、舞台感,用声音演绎英雄情怀。
(1)多媒体出示诵读指导: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气切入,从容陈述,语调高,语速缓)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竦峙”重读,以体现水之宏阔,山之险峻)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丛”“丰”重读拖音,以体现草木苍苍)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洪”“涌”拖音,以体现风清浪高)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语调高亢,语速稍快,“出”重读)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语调高亢,语速稍快,“灿烂”“出”重读)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语调高,语速缓,“至哉”重读,结尾逐字拖音)
(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朗诵片段进行情景朗诵示范。
(3)学生自行练习后展示。
3.音韵探究(投影:请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修辞等角度说说这首诗歌音韵之美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内探究后展示,教师予以引申和归纳)。
预设:(1)诗歌的每一句都是四个字,两字一停顿,节奏明朗。
(2)“峙”“起”“里”“志”四个字的韵母都是“i”,是诗歌的韵脚,隔句押韵,体现了乐府诗押韵灵活的特点。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偶句,诵读时朗朗上口。
4.教师小结归纳与过渡:这是一首乐府诗,四字为一句,山海草木、草木风波、日月星辰尽含其中,读来铿锵流畅,深沉饱满,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直抒胸臆,给人酣畅淋漓之感,这恰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那么,这酣畅淋漓的背后,又体现着曹操这一英雄怎样的情怀呢?下面让我们结合诗歌内容,共同探究一下英雄的情怀吧!(投影活动探究活动)
三、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怀美
内容:引领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围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怀。
步骤: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申归纳-诵读品味
过程:
1.投影探究任务:
探究一:从诗歌写景的语句都有哪些?任选一句加以描述其所展现的画面。
探究二:结合诗歌内容或背景,试分析曹操的英雄情怀。
2.解释探究任务:探究一要求描述“写景”的诗句所展现的画面。何为描述?即借助丰富的想象,对脑海中所能呈现的画面进行景物描写,并能说出其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探究二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何为“结合内容”?即分析诗歌写了何种景物,表现了景物的何种特点,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怀。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据以评价引申强调和归纳,尤其对诗歌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重点强调。
探究一预设:(1)写景的诗句主要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探究二预设:(1)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宏阔壮丽的大海,突兀耸立的山岛,萧瑟秋风中丰美的草木和汹涌的海浪,更加催化了诗人胜利的喜悦和建功立业的雄心。
(2)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5.教师小结归纳及过渡:《观沧海》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让我们集体全体起立,想象一下,我们就站在碣石山上,面前的浩瀚的大海,夕阳染红远处的天、近处的海、脚下的山……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歌,感受英雄的情怀。(多媒体投影《观沧海》图片,插入海浪声背景音频,集体朗诵)
四、自主学习,培养诗歌的感悟力
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第二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步骤:自主诵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过程:
1.各学习小组自行组织学习,可参照《观沧海》的集体学习过程。教师帮助各小组从诗歌内容、诗句赏析、诗情感悟等角度确定探究课题。
诵读预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探究课题预设:(1)“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各学习小组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可以采用朗诵、演讲等形式。
探究成果预设:
(1)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2)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来划分是一首送别诗,情感上包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牵挂与担忧,因而在诵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语语调要低沉哀婉,语气要沉郁缓慢,朗读节奏可采用二二三停顿,“愁心”“直到”可重读,“与明月”三字的音调全诗最高,“夜郎西”三字采取拖音的方式收尾。(朗诵角度)
(5)这首诗重点描写了的景物是“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意境角度)
(6)这首诗第三句中的“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主旨角度)
3.多媒体播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首诗歌的印象。
五、集体诵读,升华课堂
1.集体朗诵这两首诗歌,边诵读边品味。
2.作业:将《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现代汉语改编成诗歌并进行对比朗诵。
结语:诗歌是立体的,有丰富的画面;诗歌是有感情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怀;诗歌是永恒的,闪亮在中华文化的星空。如果能够穿越;诗人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够穿越,我们也能够成为诗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两首优美的诗歌吧!
《观沧海》改写预设:
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山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
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
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着
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中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
天山的银河,星光璀璨
他们也都是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改写预设:
杨花,柳絮
在微风中杂乱交错
子规,杜鹃
在耳边哀婉悲啼
从辰溪到西溪
从西溪到巫溪
愿途中没有险滩
从巫溪到武溪
从武溪到沅溪
愿行程写满平安
君行千里,月行千里
远行从此不孤独
君去夜郎,我亦去夜郎
虽有愁苦却无哀伤

附:板书设计
观 沧 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向荣姿态)  借景抒情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歌咏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博大胸襟)

4 古代诗歌四首
一、巩固基础
1.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雁(yàn) 昏鸦(yā) 残(chán)夜
B.碣(jié)石 丛(cóng)生 丰茂(mào)
C.枯藤(téng) 天崖(yá) 子规(guī)
D.竦峙(zì) 澹澹(dàn) 萧瑟(sè)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 B.海日/生残夜
C.乡书/何处达 D.断肠/人在天涯
3.根据提示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二、思考探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4.“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5.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A.残cán;C.天涯;D.峙zhì)
2.D(断肠人/在天涯)
3.(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5.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