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_____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手到外地去工作。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衣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
还有一个朋友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袄□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去作客。当时没有送棉袄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袄的朋友说:
“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给这个朋友看。
1. 给这篇短文选择一个的题目( )
A、三个朋友 B、宝贵的棉袄 C、朋友
2.给第2小节的“□”里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
A、:“,,!” B、:,,! C、:“,。!”
3.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挺要好 ( ) A、硬而直 B、杰出 C、很
②迫切 ( ) A、强迫 B、接近 C、急促
4.“我当时就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这句话中“宝贵的棉袄”指的是( )A、指的是自己当时是骗两位朋友,其实自己有意见狐皮袄。B、指的是当时没有送棉衣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C、指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一个朋友寄给“我”的旧棉袄。5. 为什么“他”说那件旧棉衣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 ( )A、因为那个冬天很冷,而且“他”当时十分需要一件棉衣,而那个朋友的棉衣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寄给“他”的。B、因为那个旧棉衣比狐皮袄做的漂亮好看。C、因为那件崭新的狐皮袄太贵,“他”买不起。
??????????????????
参考答案
A
A
①C ②C
C
A
《那一定会很好》基础练习
给下面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zhǒng B、 zhòng C、chóng
(1)种子( ) 种下( ) 物种( ) 姓种( )
A、nán B、nàn
(2)为难( )落难( ) 难受( ) 苦难( )
A、zhǎng B、cháng
(3)生长( ) 细长( ) 长处( ) 长成( )
2. 词语搭配。
细细的 儿子
高大的 农夫
调皮的 树
小小的 茎
年轻的 阳台
下面词语互为反义词的是( )
A、难受---难过 B、高大---矮小 C、调皮---顽皮
下面词语互为近义词的是( )
A、费力---轻松 B、舒服---舒适 C、满意---失望
5. 《那一定会很好》介绍了一粒种子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段历程。 ( )
A、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
B、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一棵大树
C、一棵大树、一把椅子、一辆推车、木地板
6. 请根据课文内容将种子在每个阶段的想法进行排序。
( )会跑会很好。
( )站起来会很好。
( )躺下会很好。
( )又变成了一棵树。
( )停下来休息会很好。
7. 下面关于本课和《去年的树》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是童话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两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道理,给人以启示。
C、两篇课文都是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D、两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同,《去年的树》告诉我们要信守承诺,珍惜友谊;而本课告诉我们乐于奉献会感到快乐。
8. 对课文中的小种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小种子有理解,并勇敢地为之努力。
B、小种子一直都在努力做对大家用用处的事情。
C、小种子的想法真多,而且不停地在改变。
9. 关于课文的最后“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木地板产生的错误感觉。
B、木地板觉得躺下来就跟当时还是一棵树时一样。
C、木地板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和做一棵树时一样:能够舒展着身子,享受阳光的照射,自由自在,舒服极了。
10. “那一定会很好”是________的感受,指的是________。 ( )
A、种子;种子想变成一棵树 B、种子;种子一次次的梦想 C、大树;大树想跑起来
参考答案
(1)A B A C (2)A B A B (3)A B B A
细细的茎 高大的树 调皮的儿子 小小的阳台 年轻的农夫
B
B
A
2 1 5 6 3
C
【解析】《去年的树》是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而本课则不是的。
A B
C
B
《那一定会很好》提高练习
一、课内阅读。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下面对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
A、包裹:包,包扎 B、舒展:伸展,不蜷缩;舒畅,舒适 C、拂动:轻轻地吹。
2.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多选)
A、根据种子的经历,可以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B、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一颗种子长成了大树。
C、第4-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树想能跑来跑去,被农夫砍倒,做成了推车;第8、9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手推车老了,被做成了一把椅子。
D、第10-12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农夫的儿子把椅子拆了,做成了地板。
3. 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是________,生动地写出了种子在不同的阶段的________。
A、心理描写;不同想法 B、语言描写;不同想法 C、感觉描写;心里的想法
二、课外阅读。
三个和尚(shà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o)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 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
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ī),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
4.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加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B、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C、恢复: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5.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是________??,故事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 ( )
A、传说;两个和尚;山上
B、一天夜里;三个和尚;山上的一座庙里
C、古时候;三个和尚;山上的一座庙里
6. 第1、2自然段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的。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 )
A、时间;开始、不久、后来
B、事情发展;开始、不久、后来
C、时间;开始、不久、一天夜里
7. 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 ( )(多选)
A、不能再各自偷懒,大家都应该一起挑水,让水缸装满水。
B、大家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强大,才能将事情做好。
C、水缸里不能没有水。
8. 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为( )
A、净瓶里的柳枝自己活过来了。
B、三个和尚不再争吵了。
C、三个和尚都开始挑水了,水缸里的水又满了。
? ????????????????????????????????????? 。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C
【解析】拂动:轻轻摇动。
A B C D
A
二、课外阅读。
C
【解析】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C
A
【解析】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因此这两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另外审题时注意“1、2自然段”这几个关键词,C项中的“一天夜里”是第3自然段的时间了。
A B C
C
【解析】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来理解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