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岔路失羊
扬子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这个邻居把他的亲友都找来,又请扬子家里的人一起去追羊。
扬子说:“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多。”说完,他也急忙追羊去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追羊的人都回来了,扬子问他们:“追着羊了吗?”
邻居说:“岔路本来就多,每条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从哪条路上去追,所以就都回来了。”
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整天不说一句话。他的学生很奇怪,就问他:“一只羊不值几个钱,又不是老师您的,为什么您这么不高兴呢?”
扬子说:“我哪里是为了这只羊啊!我是因为这件事想到了我们求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
结合句子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老: A、陈旧的 B、年岁大 C、经历长,有经验 D、跟“嫩”相反
E、长久 F、经常,总是 G、极,很 H、加在称呼上
(1)又不是老师您的。( ) (2)老是东一鎯头,西一棒槌的。( )
(3)革命老干部是国家的财富。( ) (4)这是一座老房子了。( )
(5)他老远就和熟人打招呼。( )
2.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的原因是( )
A、他从众人岔路追羊这件事,想到了求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学习不专一,就不会有收获。
B、他惋惜走丢的那只羊。
C、他生这个丢了羊的邻居的气。
3. “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鎯头,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在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结合学习实际,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学习必须专一,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B、学习上的努力不能用在一处,要什么都学。
C、求学的人就跟找羊的人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
(1)C (2)F (3)B (4)A (5)G
A
【解析】从最后一自然段扬子的话中可得知。
A
《饮湖上初晴后雨》基础练习
选择正确的注音。
(1)淡妆 (A、dàn zhuānɡ B、duàn zhānɡ) ( )
(2 )潋(A、liàn B、 niàn) 滟 ( )
(3) 雨亦奇 (A、yí B、 yì) ( )
2. 连一连,读一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春光懒困倚微风???????苏?轼??????? 黄师塔前江水东???? 碧水东流至此回????? 杜?甫???????
借问酒家何处有 月有阴晴圆缺 李 白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人有悲欢离合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 牧
本诗作者是宋朝_______。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_____和_______的思想感情。 ( )
A、苏轼;晴天景色;喜爱;赞美 B、苏轼;晴姿雨态;喜爱;赞美
C、苏辙;雨天景色;喜爱;赞美
4. 诗中描写晴中西湖景象的诗句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 B.山色空蒙雨亦奇
C.欲把西湖比西子 D.淡妆浓抹总相宜
5.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风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优美风姿。
6、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
A、适合 B、搭配 C、方便
7.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8. 诗人抓住( )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
A.春季 鲜花 B.夏季 时雨时晴 C.秋季 西子
9.“水光潋滟晴方好”正确的理解是( )
A.水波收敛了灿烂的阳光,非常好。
B.水波光闪动的样子与晴空呼应,刚刚好。
C.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10. 诗中描写雨中西湖景象的诗句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 B.山色空蒙雨亦奇
C.欲把西湖比西子 D.淡妆浓抹总相宜
参考答案
(1)A (2)A (3)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 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B
A
C
A
C
B
C
B
《饮湖上初晴后雨》提高练习
一、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 ( )
A、湖;山;春天;夏天 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以绝色美人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 ( )
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
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 ( )
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
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
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
二、课外阅读。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4.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 ,后来他漂泊流浪, 、 、 、 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 )
A、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
B、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
C、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
5. 李绅写《悯农》诗是因为 。他写《悯农》是为了 ,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 )
A、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
B、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
C、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
6. “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 )
A、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B、写作态度很认真。 C、写诗的能力还不是很好。
7. 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
A、短小精悍 B、风餐露宿 C、赞叹不已 D、置之度外 E、千锤百炼
(1)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2)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 )
(3)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 )
(4)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 )
(5)称赞不止。( )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B
A
C
二、课外阅读。
A
5. C
6. B
7. (1)B (2)E (3)D (4)A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