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 课件(共8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寓言四则》 课件(共8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6 19: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坐井观天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对牛弹琴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自相矛盾 黔驴技穷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
掩耳盗铃 东施效颦 狐假虎威
狮子与老鼠
狐狸和乌鸦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2 寓言四则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相关作家、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情节,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星宿( ) 中伤( )
躇步( ) 跐蹈( ) 舍然( )


zhòu

zhān
ɡài jí

zhuì
xiù
zhònɡ
chú

shì












赫耳墨斯

雕像者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相传他奴隶出身,善于讲动物故事,寓言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你知道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名字吗?
宙斯:众神之王
赫拉:宙斯的妻子, 是妇女的保护神。
死神:
哈德斯
火神:
赫费斯托
太阳神:
阿波罗
财 神:
赫尔墨斯
美 神:
阿芙洛狄特(维纳斯)
战 神:
阿雷斯
智慧之神:
雅典娜
爱 神:
丘比特
赫耳墨斯
赫耳墨斯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他穿有带飞翅的凉鞋,手持魔杖,能像思想一样敏捷地飞来飞去,故成为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
他是宙斯与迈亚之子,是商人和贸易的保护神。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写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三问三答后,得到的是一文不值的结果。
用一句话点明寓意(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一文不值),耐人寻味。
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来到人间:“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问价:想与地位最高的神一比高低,非常的自负,自高自大。
3.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他觉得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 显得很狂妄。  
探询
“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
第一问:
第二问:
第三问:
赫耳墨斯
宙斯像
赫拉像
自己的像
一个银元
还要贵一点
添头、白送
雕像者
(爱慕虚荣)
(一文不值)
寓意: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却不被别人重视的人。
4.阅读课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反应出赫耳墨斯什么性格?本文通过这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三问
三答
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1.构思精巧。
文章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在赫耳墨斯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短短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2.讽刺绝妙。
赫耳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会比别人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淡淡一句,反衬出他的妄自尊大、爱慕虚荣,讽刺绝妙。
3.语言简洁生动。
全文以记叙为主,间或描写,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一个“笑”字,就真切而形象地表现了赫耳墨斯自以为是的神态和心理。
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或者还会做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 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古希腊神话人物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塞东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耳墨斯,美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尊敬的狮子大王:
 我想向您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的森林广场,一决高低,不知肯否赏脸?
              无名之辈:蚊子
猴年马月犬日
蚊子

狮子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描述了蚊子攻击狮子的情景,以及战胜后得意忘形,最终命丧蜘蛛网的故事。
点明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寓意是什么?
蚊子和狮子
冲、咬
扬长避短

狮子:
吹、唱
骄傲自满

蜘蛛:
骄兵必败
蚊子:
蚊子:


寓意:
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2. 蚊子两次“吹着喇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进军的号角,充满了自信。
第二次:是得胜后的欢庆,表现了骄傲。
3.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是否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不料”。蚊子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说明它至死不悟。
1.情节波澜起伏。
这则寓言情节大起大落,写出蚊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蚊子战狮子,狮子比它强大很多倍,可它却胜了;当蚊子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时,却葬身蛛腹。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2.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文章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生动、形象。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是“吹起喇叭”“唱着凯歌”,极为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其得意忘形之态。
自编寓言故事:
嘴和眼睛的对话;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树和斧子;
筷子和勺子;
画笔和颜料;
蜜蜂和花朵;
猫和老鼠;
……
《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
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
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
等到
宋之  丁氏,家无井而  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    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表顺接
浇灌

告诉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

从井里取水
经常
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
“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听到
讲述
使知道
向、对
有闻而传   之    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




人”国人  道  之,  闻  之   于宋君。
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传播
得到,这里指“发现”
这件事
这件事
……的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这件事
回答
使唤

派遣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节省一个人的劳力。
求  闻   之  若 此,


不若无闻也。
定语后置标志
这样
寻求
不如
消息

像这样寻求到的消息,
不如没有消息。
没有消息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丁氏对曰
古义:
待,等到
今义:
连词,和
古义:
应答,回答
今义:
正确
◆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听到
使……听到
助词,的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被
介词,在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
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5.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
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
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对待传闻者的角度)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5.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要防止歧义。(丁氏的角度)
穿井得一人
不轻信流言
不以讹传讹
丁氏无井
——
出溉汲
穿井得一人
——
国人道之
国君调查
——
得一劳力
(省一人)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播传言。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身   亡   所 寄,


废寝食者。 又有忧 彼 之所忧者,因 往 晓 之,




曰:“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

担忧
崩塌坠落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没有所依托(的地方),
“亡”通“无”,没有
依托
身子,指自己
整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担心他的所担忧的人,就去开导她,
担心


……的人

前往
开导

聚积的气体
罢了
地方
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若 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 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 积气, 日月星宿,不当 坠耶?”



晓 之 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  者

弯曲伸展
你弯曲伸展呼吸,整天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担忧天塌地坠呢?
为什么
行动,活动
整天
那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吗?”
如果
聚积的气体
星辰
应当

开导

……的人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事物,


发光闪耀
……的事物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 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即使

即使坠落,也不会有所伤害。”那个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伤害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聚积的土块
四方
充满

踩、踏
你踏步行走,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忧它陷下去呢?”
奈……何:拿……怎么办
行动停留
为什么

其人    舍      然    大喜,



晓之者 亦  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 非常高兴,
非常
……的样子
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开导的人

◆通假字
身亡所寄( )


其人舍然大喜( )
通“无”,
没有
通“释”,
解除,消除
◆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奈何忧崩坠乎


充塞四虚

古义:
今义:
告知,开导
知道,懂得
古义:
今义:
为何,为什么
怎么办
古义:
今义:

空虚、虚假等
若躇步跐蹈


其人舍然大喜


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
今义:

如果
古义:
同“释”,解除、消除
今义:
舍弃
古义:
伤害,受伤
今义:
诬陷或恶意造谣
◆一词多义
奈何忧崩坠乎( )

奈地坏何( )
为什么
拿……怎么办
终日在天中行止( )

不能有所中伤( )
在一定的范围内
师每休舍( )

舍然大喜( )
打中,击中
停留;休息
解除、消除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
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
《杞人忧天》讲述了一个杞人无事忧天坠地崩的故事,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
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杞人忧天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忧什么: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怎样忧:
废寝食
晓人劝说:
结果:
奈何忧崩、奈何忧坏
大喜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1.《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示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成语之义
2.从现在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滚滚浓烟遮天蔽日
这里整天都笼罩在烟雾当中
污水周围的草都死了
河边的萝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层恶臭难当
刺鼻的污水从这里排出
水井重度污染,
难以饮用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2.从现在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