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左传?
正音释词
细读品味
疏通文意
复习巩固
积累与背诵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教学流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掌握下列字词
(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 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望其旗靡( )
guì
jiàn
bǐ
fú
biàn
fú
chéng
sháo
zhé
shì
jié
yíng
m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一)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乘坐战车
在
击鼓进兵
三次击鼓
驱车追赶
大败
车印
车前横木
追逐
于是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其中
击鼓
埋伏
追赶
已经
战胜
原因
第二次
所以
倒下
所以
充满
推测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减弱了,到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问题: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
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鲁庄公 曹刿
衣食所安必分人
牺牲玉帛必以信
小大之狱必以情
—— 民弗从
—— 神弗福
—— 忠之属
(取信于民)
“鄙” “远谋”
问题:鲁庄公如何指挥作战?
曹刿又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急躁冒进——从容镇定
鲁庄公“鄙” 曹刿 “远谋”
鲁庄公 曹刿 齐国 曹刿 结局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齐人三鼓后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未可
——未可
——可矣
——可矣
问题: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依据:
时机:
结局: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彼竭我盈 ——
(善于把握时机)
辙乱旗靡
(观察敌情)
故克之 ——
故逐之
战前
战中
战后
庄公
曹刿
庄公
曹刿
庄公
曹刿
求信于臣
鄙
求信于神
鄙
求信于民
同
浅陋
远谋
将鼓
未可
将驰
未可
胸有成竹适时出击从容不迫
问
彼竭我盈惧有伏焉
判断敌情
把握时机
急躁冒进
试从鲁庄公的治国态度、军事才能以及纳谏胸怀等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缺点:缺乏政治智慧和军事常识,处事轻率鲁莽.
优点:1.处事公正认真有仁爱之心;2.胸襟广阔,任贤纳谏.
1. 写战前的准备(详)
2. 叙交战的过程(略)
3. 析取胜的原因(详)
战略:取信于民
战术:把握时机
观察敌情
中心:表现曹刿的“远谋”
背诵第1段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问:“何以 ?”公曰:“衣食 ,弗敢 ,必以 。”对曰:“小惠 ,民弗 。”
公曰:“ 牺牲 ,弗敢 ,必 。”
对曰:“ 小信 ,神弗 。”
公曰:“小大 ,虽 ,必 。”对曰:“忠之 。可以 。
战则 。”
背诵第2段:
公_ _ _ 。战于_ _ 。
公将 。刿曰: “_ _ 。” 齐人_ _ 。
刿曰:“_ _ 。” 齐师_ _。
公将 _ 。刿曰:“_ _ 。” 下_ _ _,
登_ _ _ _,曰:“_ _ 。” 遂逐 _ _。
背诵第3段:
既克, _ _ _ _ 。对曰:“_ _ , _ _ _ 。
一鼓作气,_ _ _ 。 _ _ _ 。彼_我_ ,
故 之。
夫_ _ , _ _ _ ,惧_ _ _ 。吾视_ _ _ ,
望_ _ _ ,故 之。”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一、古今异义
(1) 牺牲玉帛——
(2) 小大之狱——
(3) 必以情———
(4) 忠之属也——
积累 · 运用
(5)又何间焉——
(6)可以一战——
(7)肉食者鄙——
(8)再而衰——
古义:参与
今义:间隔
古义:可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二、找出今天仍使用的成语并解释和运用: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再衰三竭
三、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
示例: “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一鼓作气
深谋远虑
所向披靡
齐人三鼓———
未能远谋———
望其旗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