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第十二课时 做个加法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第十二课时 做个加法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08 07:3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十二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奖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1. 整理加法表。
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即按什么分类整理。
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作参考,降低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同学们说得很对,第二列往下写是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是9+0、8+1……
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入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 探索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的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竖着看,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0以内加法表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9+1
8+1
7+1
6+1
5+1
4+1
3+1
2+1
1+1
0+1
8+2
7+2
6+2
5+2
4+2
3+2
2+2
1+2
0+2
7+3
6+3
5+3
4+3
3+3
2+3
1+3
0+3
6+4
5+4
4+4
3+4
2+4
1+4
0+4
5+5
4+5
3+5
2+5
1+5
0+5
4+6
3+6
2+6
1+6
0+6
3+7
2+7
1+7
0+7
2+8
1+8
0+8
1+9
0+9
0+10
【教学反思】
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封闭、安静的数学课堂为开放式的活动场所,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游戏之中,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自主地整理加法表,让他们经历了一个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基本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活用教材,把书本中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教师将整理与复习的学习内容融于活动之中,从而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的构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