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注重孩子在科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教 学 基 本 信 息
课时
1课时
年级 /版本
四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姓名
单位
地址
设计者
邮箱
手机
教 材 说 明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为“岩石”和“矿物”两块教学内容。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 逐步深入的,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如:使用放大镜、滴稀盐酸化学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生活中6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二是怎样识别岩石。要求学生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通过本单元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矿物,获得一些关于“岩石和矿物”的简单知识;学习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点,获得观察、描述自然事物的新方法。
设 计 理 念
“注重孩子在科学课堂的的有效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综合与概括及描述。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的科学概念。
教 学 目 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比较不同岩石的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
2、科学探究: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或借助工具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岩石的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6种岩石的显著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去识别岩石种类
教 学 准 备
学生:①花岗岩、②大理岩、③石灰岩、④板岩、⑤砂岩、⑥砾岩、放大镜、螺丝刀、镊子、
教师:胶头滴管、稀盐酸,PPT课件
教 学 流 程 示 意 图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活动1——探究活动2——谈话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及策略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PPT出示些岩石风景图片,引出课题
激发学生对岩石的探究欲望
单刀直入,展示老师在假期所到的名山相,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岩石上
探究活动一(进一步观察6种常见的岩石)
1、出示6种要观察岩石的PPT课件,用什么科学的观察方法?
(颗粒大小为孩子配上芝麻作对照)
2、出示花岗岩及大理岩,问:怎样去观察岩石特征?并做滴稀盐酸演示
3、出示第一张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这两种岩石的特征
5、利用观察花岗岩及大理岩的方法,来观察其它4种岩石的特征
6、组织学生汇报另外两组岩石显著特征
1、简单交流反馈:(看、闻、摸、听、尝……)
看什么?摸什么?听什么?闻什么?
2、学生思考并观察
3、学生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可参照课本P68页的资料
4、小组汇报
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探究观察
6、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把重点落在指导观测岩石的颗粒大小及结构上,滴稀盐酸的方法由老师演示,为了让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我把6种岩石分为了3组,把相似的2块岩石分为一组,通过这2块岩石的对比,加深孩子们对这6种岩石的显著特征的认识,同时在实验记录表进行了简化,让孩子用打“√”的方法,来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同时也提高的实验的效率。
探究活动二(识别岩石)
1、PPT出示地质学家怎样描述岩石
2、出示连线题,给岩石找家活动
3、说说猜猜游戏
1、学生阅读
2、学生手拿岩石,跟着箭头去寻找岩石的家
3、请2名学生,一个讲,一个猜
本节课的难点是识别岩石,用游戏和猜猜的环节,让孩子们激活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总结谈话
自然界中形态万千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P81页的拓展资料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有后续探究
板 书 设 计
各种各样的岩石
花岗岩——黑、白、肉红美丽花斑状的中等颗粒组成
认 大理岩——纯白色,常有条纹、中粒、遇盐酸冒气泡
识
几
种
常
见
的 石灰岩——浅灰色,性脆,细粒,遇盐酸冒强烈气泡
岩 板 岩 ——灰色,细粒,易分离成层,敲有清脆的声音
石
砂 岩 ——红色,颗粒均匀,粗糙
砾 岩 ——与砂岩的区别是颗粒较粗、粗粒
对本教学设计的“教法及学法”自我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一堂比较难上的课。
1: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
2:在试教中,发现我校四年级的学生,用语言对岩石的描述还不够具体,部分学生甚至难以进行描述,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6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
3: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细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种。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
4:配给学生袋子里岩石太小,有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出岩石本身的特征,比如砾岩主要识别特征是:颗粒粗,由小石子或卵石,其一我给孩子们的标本那么小,本身就是一块“小石子”了,其二提供的砾岩上的颗粒相比其它5种岩石是大上些,但没有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是由小石子或卵石组成。
综上所述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以下的重组:
1:我采用了简化的科学纪录单,部分的实验记录,不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观察发现,而采用打√方法来记录自己发现,以提高观察效率。
2:为了提高孩子们对岩石特征的认识,通过集体备课的智慧,我把这6种岩石分为了三组,第一组是花岗岩和大理岩;第二组是石灰岩和板岩,第三组是砂岩和砾岩;对第一组岩石花相对多一些时间,让孩子们尽可能掌握这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同时还可以配合课本提供的文本资料,这一关过了后,再让孩子们用观察第一组岩石的方法,去观察第二组、第三组的岩石,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有效的指导,为了是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探究。
3:在“观察、描述岩石的特点”这一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如何描述岩石的特征,因为描述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化观察结果,更好地把握岩石的特征,以及去比较各种各样岩石的不同,这不仅是观察活动本身的需要,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4:为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及学习兴趣,在识别岩石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分小组拿不同序号的岩石,并对照老师PPT课件的树状分枝泡泡图,来巩固及加深对几种常见岩石的认识。
一直从事一线的科学教学工作,已有20余年了,我很认同《最强大脑》Dr魏所说的那句话:“科学是我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科学这东西,光告诉学生答案,是行不通的,学生有疑问,并不是你老师说了就算,它需要事实和证据,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出证据,从小就有实证的意识。
活到老、学到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钻研:孩子们在科学课堂的有效探究,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成长!
《各种各样的岩石》科学记录单 四年( 1 )班 第 组
岩石编号
岩 石 的 显 著 特 征
新的观察方法
岩石
种类
岩 石 颗 粒 的 形 态
滴稀盐酸的反应
颗粒颜色/显著特点
颗 粒 粗 细
颗 粒 结 构
粗粒
中粒
细粒
松散
紧密
冒气泡
不冒气泡
①
花岗岩
②
大理岩
文 字 描 述
符 合 的 打“√”
岩石编号
岩 石 的 显 著 特 征
新的观察方法
岩石种类
岩 石 颗 粒 的 形 态
滴稀盐酸的反应
颗粒颜色/显著特点
颗 粒 粗 细
颗 粒 结 构
粗粒
中粒
细粒
松散
紧密
冒气泡
不冒气泡
③
石灰岩
④
板岩
文 字 描 述
符 合 的 打“√”
岩石编号
岩 石 的 显 著 特 征
新的观察方法
岩石种类
岩 石 颗 粒 的 形 态
滴稀盐酸的反应
颗粒颜色/显著特点
颗 粒 粗 细
颗 粒 结 构
粗粒
中粒
细粒
松散
紧密
冒气泡
不冒气泡
⑤
砂 岩
⑥
砾
lì岩
文 字 描 述
符 合 的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