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羊续:“悬鱼太守”新课导入:听故事说历史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1.察举制:汉代;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解决人事任免问题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评定授官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
3.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察举制 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汉书·武帝纪》-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图选拔标准:门第族望。影响:朝廷要职多有世家大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科举制 “一切以呈文任去留”,学而优则仕.一种由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演变: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拓展延伸: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①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正式被废除。
②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评价科举制:积极:(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 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 创造了条件;
(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汉朝魏晋南北朝唐宋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①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②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③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④进士科很难考(2)进步性(1)信息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带来哪些影响?2.⑴选官
⑵备考的经济成本低(公平参考) 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公平录取)3.⑴有利于形成“重学”的社会风气
⑵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汉 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品 行门 第才 学总结: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⑥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中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1)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六 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三 省皇 帝分散相权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分散相权,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
③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1)演变过程:(2)分工与职权:(3)评价:(1)措施: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二府三司,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
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1)措施: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
(2)影响: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二府三司,削弱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一省制,相权膨胀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三、赋税制度演变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初税亩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编户齐民影响:
A 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 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C 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度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
A .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 .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
C .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D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 780 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两税法内容:
A 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 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 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 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 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 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作用:
A. 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 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