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教材解读
在认识了物质的重要属性——密度之后,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其他一些物理属性,即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定性认识物质的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等,了解这些属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活动(实验)——认识物质的属性——应用。关于对物质磁性的认识,首先通过我国古代的发明——指南针,简单介绍了磁学的基本知识,接着通过图片展示现代社会中磁学应用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感悟到物质磁性的重要性,随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磁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开放的氛围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对导电性、导热性的认识,都是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质的导电性、导热性的不同,然后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等概念,再讨论这些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拓展,体会物理属性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本节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物质的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物质物理属性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质导电性、导热性的过程。2.学会用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了解物质属性的应用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续表)
重难点处理
重点:认识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采用学生实验、观察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
难点:物质属性的广泛应用。将这些属性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领悟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流程
围绕“比较形状相同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的不同属性”为主线,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它们在有无磁性,以及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的不同。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密切,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某些物理属性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采用学生实验、观察和比较等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亲身探究物质的属性,把生活经验上升为科学知识,并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物质属性的应用,领悟有关知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点1 物质的磁性
问题1:我国古代利用磁石的指向性发明了指南针——司南(如图5-4-1甲所示),那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
图5-4-1
答:如图乙所示,地球是一个大__磁体__,使指南针指示南北方向。
问题2:磁性材料能__记录__、__储存__各种信息,利用磁体这种特点可以制成__磁带__、__硬盘__和__磁卡__等(如图5-4-2所示)。
图5-4-2
学点2 物质的导电性
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答:__铜、石墨、人体__等物质容易导电,__干燥的木材、玻璃、塑料、橡胶__等物质不容易导电。
实验:比较物质的导电性
实验方案:如图5-4-3所示,用导线把电池、灯泡和A,B两块铜片连接起来。将铜片分别插入糖水、盐水和纯净水中,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比较三种液体的导电性。
图5-4-3
现象分析:将铜片插入盐水中,小灯泡发光,说明盐水__容易导电__;将铜片插入糖水、纯净水中,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糖水、纯净水__不容易导电__。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__导体__,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__绝缘体__,如干燥的木材、玻璃、塑料、橡胶、糖水、纯净水、空气等。
拓展:比较不同铅笔芯的导电性。如图5-4-4所示,将长度、粗细相同的6B,HB,9H铅笔芯接入电路,观察到接入6B铅笔芯时小灯泡最亮,说明其导电性能__最好__;接入9H铅笔芯时小灯泡最暗,说明其导电性能__最差__。
图5-4-4
学点3 物质的导热性
实验:如图5-4-5所示,将一双木筷和一把不锈钢汤匙一起浸在热水中。数秒后,用两只手分别触摸筷子和汤匙,感觉冷热,比较二者的导热性能。
图5-4-5
现象分析:汤匙热一些,筷子凉一些。这是因为筷子是由木头制成的,__不容易__导热;汤匙是由金属制成的,__容易__导热。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容易导热的物体叫做__热的良导体__,把不容易导热的物体叫做__热的不良导体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