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名著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篇。书中写人记事、写孩童之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明快,很多文章读来兴味盎然,情感真挚动人。阅读本书,还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感受和经验,让学生们借阅读捕捉童年生活的有趣场景,唤醒自己童年的生活体验。《朝花夕拾》不仅用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还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理解当时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都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消除对《朝花夕拾》的隔膜。
2.学会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结合背景的阅读方法。
3.围绕问题,细化名著阅读。
4.认识“鲁迅”其人,感受鲁迅精神。
【预习提示】
1.阅读《朝花夕拾》,完成阅读调查表。
2.研读课本P56—61“《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背景音乐配图)
教师:同学们,这一幅幅图画,是很多画家在阅读《朝花夕拾》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些画面带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我们也初读完了鲁迅先生的这本书。那老师想问问:在你眼中,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
学生:依据初读体验,畅所欲言。(教师引导评价。)
二、回顾名著,明确探究方向
(呈现“阅读调查表”的趣味梳理和问题归纳。)
教师:课前下发的阅读调查表,老师做了梳理和归纳,一起看屏幕:
喜欢的篇目 及原因(概括) 《无常》《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 关键词:“有趣”
阅读困难的篇目 及原因(概括) 《二十四孝图》《狗猫鼠》《范爱农》 内容读不懂。(文言文和一些词句)
你想问的问题 1.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文中这么多地方都在批判? 3.内容上的不理解。
老师发现,同学们对鲁迅描写童年的文章很感兴趣;阅读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读不懂一些文句,如含文言的一些句子;问题比较集中:“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在文中有这么多的批判?”还有一些具体内容的不理解。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大家的兴趣点和困惑处,进一步认识《朝花夕拾》和鲁迅。
三、品读细节,推进名著阅读
(一)对话童年——聊乐趣
教师:那咱们这节课,先来与鲁迅先生“对话童年”,聊聊乐趣!同学们在书中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内容?
学生:自选篇目或片段,快速阅读,互相交流。(教师引导体会“趣味”的生动丰富。)
教师:大家来看出自《五猖会》的这段文字,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五猖会》
教师:你听出来什么?
学生:“快乐”和“童真”。
教师:大作家萧红,是这样表达童年的(幻灯片),两段文字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萧红《呼兰河传》
学生:“快乐”和“童真”。
教师:不同的童年,相同的快乐和童真,天底下的儿童都是这样的吧?你们小时候也一定是这样的!说说你们童年里最难忘的有趣快乐的回忆。
学生:畅谈童年的快乐和童真。(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表达。)
教师小结:读着书中写童年快乐的文字,我们的心也随文字快乐的跳跃了。如果可以,谁会拒绝再体验一次童年的生活啊?而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就能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引导点拨阅读方法:调动生活体验阅读)
(二)深入阅读——识鲁迅
教师:读书中发现困惑继而思考,是深入阅读的重要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同学们的问题:“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童年时代的鲁迅无疑是快乐的。除了快乐,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推进阅读)
1.悲哀和隐痛,童年的共鸣
教师:请大家看这段文字《五猖会》片段,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鲁迅?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学生:自由发言。(预测:“痛苦的、无奈的、急迫的”的鲁迅。)
教师: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学生:朗读文段。(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朗读,引领品味:父子间的隔膜,孩子的痛苦、无奈、凄凉。)
教师:有人说,阅读需要朗读,读好就是感动。抓住文句的词眼,就能抓住深入理解的关键处(出示阅读方法:品读词眼)。我们来一起读出这种感受。(学生读)
教师:这种血肉生生撕扯的痛苦,生命被扼住呼吸的痛苦的制造者是谁?
学生:父亲。
教师:“父亲”啊,似乎与子女总有些矛盾。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述说和父亲的冲突和摩擦。
教师:你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吗?能理解却仍然会痛苦,对吗?(引导学生理解和家长的摩擦和矛盾。)
教师小结:百年前的儿童和我们的处境有着这样相似之处。鲁迅提出的家庭问题在现在仍有意义。他看到自己不被理解的痛苦,还引领我们跨越时代,透视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聚焦父子“爱,却爱的沉重”的话题,我们看到一个“思想深刻”的鲁迅。
2.责任和承担,孝爱的沉重
教师:你还看到的一个怎样的鲁迅?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齐读屏幕文字。你读出了什么?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
——《父亲的病》
学生:自由回答。(预测:读出买药的不易。)
教师:书中描写“问药买药”的不易了吗?(没有)尝试发挥大家的想象,填补一下“问药”艰难的细节。
学生:发挥想象,填补情节空白。
教师:从大家的表达中,我听出了你对鲁迅那段艰难生活的理解。看看鲁迅对那段经历的自述,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屏幕文字,说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鲁迅?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即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
——《呐喊》自序
学生:结合助读资料分析鲁迅形象。(预测:辛苦、受尽冷眼等。)
教师小结:初涉人生的少年,第一次重大的人生考验中,他那时不过十一二岁,再难,他还是选择尽孝,选择承担沉重和苦难。人总会在选择面前显示出人生态度。父亲去世后,鲁迅的人生开始了更多的面对和选择。
3.放弃和选择,真理的追求
教师:你发现了他的哪些人生道路的选择?你怎么评价求学中的鲁迅?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小组内交流。(预测:求学、弃医从文的选择,追求真理,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师:鲁迅有一段文字详写了自己的学医理想,又为何弃医从文,大家一起读: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教师:你看到怎样的鲁迅?
学生:对拯救中国命运的担当。
教师: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是这“美满的梦”让他自己打破了,因为看见他看见的不止是这些日本青年对中国人的嘲笑和歧视,还有这些: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教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学生:对愚昧无知中国人的痛斥和批判。
教师: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一下,(改批判描写文字为平淡叙述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对比两段文字的不同。(引领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犀利,强烈的嘲讽,批判,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
教师:他还批判讽刺了什么?小组内交流明确。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揭露时代的黑暗,“青年指导者”的“名人名教授”的假“正义”,封建礼教的落后和愚昧,对人性的戕害,封建孝道的违背人性,一切假恶丑,他都在批判。)
教师:同学们,请看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现在,如果让你在横线上重新填词“这是一本写 书”,你填什么?(深入阅读后,学生再对本书做出个性理解评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推进理解。(预测:对落后时代愚昧的中国人的批判,对人性中的美好善良、对生活光明幸福的追求、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回顾等)
教师:鲁迅写这本书,还有他自己的话要说,看小引,你读出了什么?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学生:总结。(预测:现实烦恼、找不到希望,小时候快乐生活的怀念,对质朴的长妈妈,让自己感动的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等。)
教师小结:这是一本表达对儿童自由天性和善良人性的一本书,是辛辣讽刺揭露批判一切丑恶,伪善和强权的书。是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时代,看到人性美与丑的书。
四、总结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跨越百年,我们与鲁迅相遇于《朝花夕拾》,在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谈。(提示:1.读书方法2.人生启迪)
学生:总结。(预测1.调动生活经验2.资料助读理解3.想象填补空白4.浏览概括回读5.精读品味词句6.朗读深入理解7.对比深入品读)
五、拓展阅读,汇报阅读建议
教师:萧红眼中的鲁迅和毛泽东眼中的鲁迅是不一样的,每个阅读者都有自己解读的角度,这就是鲁迅其人的丰富和深邃。(补充对比萧红的《鲁迅先生》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教师:为了丰富大家对鲁迅的理解,老师推荐给大家一些阅读的书籍和观看的影视资料: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萧红的《纪念鲁迅先生》,钱理群的《相遇鲁迅》,电影《鲁迅》。对于读书之后的阅读汇报,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读书报告:“我眼中的鲁迅”
2.对比阅读,制作读书卡片
“我看《朝花夕拾》的温情和批判”等。
“我看《朝花夕拾》人物”
3.自选形式,体现阅读收获即可
手抄报、文段朗诵、文本插图、话剧表演等。
六、课堂结语(配乐配图)
教师:同学们,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超越自身的生活,眼界,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带我们进入一个未知、而思想又可以自由徜徉的天地,借助阅读,我们可以与伟大的思想交流,而这种交流最终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成长!课堂结束,而我们的阅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阅读路上,老师和你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