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练习)(打包8套)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练习)(打包8套)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7 21:32:02

文档简介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民贵君轻
解析:选C。分析题干,可以得出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孔子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而A项强调的是自己不希望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故A项不符合题意。“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选C项。
2.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孔子(  )
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
B.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
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
解析: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可见孔子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要求贵族,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故C、D两项错误。
3.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努力拉近礼制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地接受礼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礼制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是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选C项。
4.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解析:选C。材料中讲述的是孔子对神灵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实用主义,强调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而不是将一切希望诉诸鬼神,因此本题选择C项。A项错误,孔子对鬼神是否存在并未给出答案;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而是强调的是人应该如何去做。D项说法过于绝对,孔子并未明确说明这种观点。
5.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 D.有教无类
解析:选D。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体现等级,与“平等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但与“平等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故C项错误;孔子强调“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体现了“平等主义”,故D项正确。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
A.《道德经》 B.《论语》
C.《春秋》 D.《礼记》
解析:选A。材料大意是: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这一主张道出了矛盾对立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可知材料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A选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反映的都是儒家观点和思想。
7.观察下面的图片,下列关于老子“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意志的天是万物的主宰
B.玄妙莫测而有为的自然本体
C.老子成为我国道教的创始人
D.派生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
解析:选D。A项反映的是老子以前的天命观,排除A项;老子认为“道”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主体,排除B项;老子的“道”不是道教,我国道教于东汉出现,排除C项;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D项正确。
8.某企业高层管理者非常推崇“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信条,其实此信条的观点源于(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无为而治”
解析:选D。“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是说君主要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即“无为而治”,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孔子的观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2)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解析 (1)由材料中信息“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可以分析材料一从儒学创始人、教育家、政治家三方面来评价孔子。(2)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材料一谈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二谈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 (1)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2)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PAGE



1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
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选B。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故A 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位极人臣,但是和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对世卿世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B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C 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 项错误。
2.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析:选C。本题材料“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目要求,因此选C项。A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B项是墨子的“尚贤”主张,D项是荀子的“性恶论”,均排除。
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  )
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
C.主张“为政以德”
D.推崇“性恶论”
解析:选B。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B项正确。A项是孟子人性思想;C项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
4.“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相,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思索宇宙的真相”“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应是道家的观点,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探索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平民、手工业者等下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5.《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公正至上 D.以德治国
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提拔正直无私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强调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故C项正确。
6.《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
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
解析:选C。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7.稷下学宫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鲁国的教育中心 ②采用官学的办学形式 ③吸收了私学的长处 ④兴盛于春秋时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稷下学宫属于齐国,故①错误;稷下学宫采用官学的办学形式,属于官学,故②正确;稷下学宫名士云集,学术自由,大开百家争鸣之风,也吸收了私学的长处,故③正确;稷下学宫兴盛于战国时期,故④错误,②③组合正确,本题选D项。
8.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解析:选C。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都符合所学知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指出材料一“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如何来主张重建秩序的。
解析 (1)诸侯国可以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则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第二小问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
答案 (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
(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






PAGE



1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选B。汉初的“无为而治”和后来的“独尊儒术”,都是统治者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采取的治国策略,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
A.世界的本原
B.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
C.君主的权力
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解析:选B。西汉初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道”是世界本原不符合董仲舒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根本法则,故B项正确;君主的权力只是“道”中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董仲舒所提出的“道”并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解析:选A。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后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  )
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
解析:选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也是强调儒法并用,与汉武帝的政策本质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材料“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宣帝称:‘……本以霸王道杂之’”得出儒家的德治影响着汉代治国,故C项错误;“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表明汉宣帝不主张纯用“周政”,因为儒家主张复礼,即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所以汉宣帝用周政代指儒家的主张,希望不要重蹈周代的覆辙,故D项错误。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故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故C项错误;秦朝“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故D项错误。
7.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解析:选C。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能否迎合统治者的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8.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解析:选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
——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中能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可知,法家严刑酷法容易导致暴政,从而导致秦朝二世而亡,进而答出对各家思想利弊的辩证认识,以及对其应批判继承的态度。(2)抓住设问中的“学术状况”的要求,要答出儒学处于独尊,但其他学说仍存在发展,儒学也吸收各家思想。
答案 (1)认识:秦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实行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学术思想的统一是学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不是政治对学术的强制干预就能实现的;各家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综合百家才是通达的学术方法。
对待: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状况: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学之外的学说没有被禁止,仍在传播和运用;儒学融汇法、道、阴阳诸家,发展自身学说。






PAGE



1









第4课 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认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亦官亦隐”“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2.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故C项错误;“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属于心学思想,二程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
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B.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
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解析:选D。“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但这只是作为立论的基础而非核心,故A项错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说明三纲五常是“理”的体现,故B项错误;“各得之以为性”说明“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但这只是为后面的结论做铺垫,故C项错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说明“理”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三纲五常,故D项正确。
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选B。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而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5.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是(  )
A.陆九渊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解析:选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按照题目“最早”的限定,本题选A项。
6.在中国古代,区别于程朱理学,开创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林则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故C项符合题意。
7.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判了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
B.看到了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
C.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
D.肯定宋明理学维护了清朝统治
解析:选B。“酷吏以法杀人”反映现实中的统治方式,不见得指清政府,故A项错误;“后儒以理杀人”“死于理”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束缚,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理学的批判,不是顺应理学,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理学对人性的束缚,而不是肯定,故D项错误。
8.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①体现的是个人修养问题,与社会责任感无关。其他名句表达的情感都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兴亡紧密联系,强调的都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二 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据材料一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 (1)可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2)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等信息进行归纳。(3)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联系所学归纳、分析。
答案 (1)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
(2)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
(3)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的需要。






PAGE



1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汉代儒学的主张
B.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C.陆王心学的思想
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谈到的是治国理念问题,可以看出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是务实问题,反对空谈,要求实事求是、落到实处,因此与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吻合,本题选D项。汉代强调的是经学,是理论上的内容;B、C两项是哲学上的思想,没有落到实处。
2.“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否定帝权的主张
D.反对盲从孔子
解析:选D。李贽思想的本质并没有脱离儒学思想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贽为明朝后期的人物,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帝权的否定,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主要体现了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D项正确。
3.“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男女渐趋平等
B.封建社会伦理观逐渐被淡化
C.李贽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予以同情
D.明清时期出现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李贽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批判,并不是指出男女渐趋平等,故A项错误;宋明以来,封建纲常伦理不断强化而不是淡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男女地位的分析,可知李贽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给予同情,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4.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A。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之有鼎革也”得出王夫之主张改革,但没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
5.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
A.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具有现代民本思想精神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解析:选B。材料的大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省略号之前赵轶锋阐述了黄宗羲的思想有对儒家思想继承的一面;省略号之后的部分又表达了不能否认其思想具有“现代”精神,所以通篇体现的观点即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中的观点。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7.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却指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顾炎武认为(  )
A.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叛逆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心学泛滥导致明朝灭亡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解析:选C。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而非 “叛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下人的社会责任,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明心见性之空言”是指心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是结果,顾炎武认为心学的泛滥对于明朝的灭亡负有一定责任,故C项正确;材料中“以明心见性之空言”是指心学,D项偏离了材料主题,故D项错误。
8.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完善
解析:选C。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超出儒学的范畴,而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本题选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
——《李贽的异端思想》
材料二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心学“以知为行”和禅学“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王夫之的什么思想主张?以上历史人物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解析 (1)根据材料“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可以答出李贽反对虚伪的道学。联系李贽生活的时代,分析其产生背景,从经济、政治、考试制度角度分析。(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的知行观点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主张;然后答出其使儒学重焕生机的影响。
答案 (1)观点:反对传统思想中虚伪的道学。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明朝晚期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2)思想主张:实践是知识的基础;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意义: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PAGE



1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材料赞叹的技术成果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选B。材料意思是:这个物品非常美,可以珍藏。价格不贵,方方正正有规则,身体洁净性情贞洁。可以用来写文章,是文人的用品。取自树叶草根等废弃物,却做成了新东西。指南针跟读书写文章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正是造纸术,故B项正确;火药与写文章无关,故C项错误;印刷术不是变废为宝,故D项错误。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解析:选C。根据材料“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可知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传播的作用,故D项错误。
3.有一首诗中曾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选B。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针路明”“南方张度”和“差却毫厘短不灵”可知为指南针,故B项正确;C、D两项均与材料不符。
4.“‘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解析:选B。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使中国盲目自大,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因此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B项正确。
5.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表,可以看出(  )

时期 夏朝 商朝 ……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
制定的 历法 夏小 正 殷历 …… 太初 历 大衍 历 十二 气历 授时 历 ……
A.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
B.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
C.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D.历法频繁制定是政治动荡的表现
解析:选A。从夏朝到元朝,制定的历法由夏小正到授时历,历法的内容越来越精确,故选A项。“天人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制定历法与国家统一需要无关;历法频繁制定说明技术的提高,与政治动荡无关。
6.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解析:选B。理论性、复杂性不符合材料“与农业社会相关”信息,故A、C两项错误;《九章算术》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是为农业服务的,体现的是实用性,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学性,故D项错误。
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选A。根据设问要求“首开风气”,可知这是原来农书所没有的内容,《农政全书》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开中国农学之先河,故选A项。
8.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B.解决了古人看病贵的问题
C.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D.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解析:选A。《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中表格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可以得出特征。(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和“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可以得出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特质;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以及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概括原因。
答案 (1)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PAGE



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真题练———————————————————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述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项。
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6.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A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自选练———————————————————
1.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解析:选A。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
2.《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解析:选B。从“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可知其意为,精通儒家经典,很容易入朝为官,A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能体现出其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的联系,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学,儒学在政治上确立了统治地位,进而使儒士获得了做官的机会,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董仲舒吸收各派学说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但新儒学在被统治者采纳之前不能成为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以来的选官方式,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 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解析:选C。“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相互融合,故A项错误;B项错在“普遍”二字;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开始于东汉以后,故D项错误。
4.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解析:选D。曹魏刘徽有理论体系的总结,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没有进行总结,故排除A项。仅凭两项成就不能说明科学研究重心南移,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故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正确。






PAGE



1









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2.《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材料中孔子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D两项错误;C项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
3.阅读下表内容。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解析:选C。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涉及教育方面,故A项错误;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材料中三人的思想均无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三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故D项错误。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A。材料中的“有”“无”“难”“易”“善”“不善”“美”“恶”等都有辩证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的思想。本题选A项。B项强调仁义;C项主张兼爱非攻;D项主张法治。
5.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解析:选D。由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要求根据现实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属于法家的思想,故选D项。A、B两项分别反映了墨家的“尚贤”和“兼爱”主张,故排除;C项反映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故排除。
6.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解析:选B。材料旨在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不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并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新儒学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不是“天人感应”学说杂糅多种学派理论,故D项错误。
7.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
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解析:选B。材料中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己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论”即“理”,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中穷理是为了把握其中的“理”以便对世界更好的认识,不是在于至极,故D项错误。
8.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解析:选C。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王守仁认为心是世界的根本,故B项错误;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王守仁重“求心”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故D项错误。
9.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君权神授 皇权至上 B.推崇理学 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 D.先富后教 开明统治
解析:选B。明清时期,极力推崇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严厉惩治思想犯罪,剪除“异端”政治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汉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是宋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排除;明清实行极端严厉措施,加强思想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科学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
A.三大发明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B.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
C.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决定作用
D.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选A。依据所学,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故A项正确。
11.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酒胡子”。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古人科技发明大多应用于生产
B.古代科技发展的多样性特点
C.明代科技界有更多总结性成果
D.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
解析:选B。从“酒胡子”和“回音壁”的功用可知不是用于生产,A项错误;桔槔、“酒胡子”“回音壁”的不同领域的发明可知古代发明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中的发明体现不出是总结性成果,C项错误;科技不仅应用于生产也应丰富生活,D项表述过于绝对。
12.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解析:选D。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的中国,故A项错误;儒学起源于中国,传承于中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李氏王朝只是受到了儒学的影响,不是主要传承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韩国印刷术何时由何地传入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韩国获得世界荣誉的木刻板作品是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科技 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7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都改变了”“中国人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主要观点;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基础上,可以结合所学举例说明。(2)考查对材料二的概括和归纳,“李时珍……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宋应星……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徐光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说明三位晚明科学家都亲身实践、强调实验;“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考古证今,广咨博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说明三位科学家注重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再结合所学知识,明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可知这是对其学风的纠正。(3)考查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从公元1—1500年和公元1501—1840年分段归纳。
答案 (1)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说明: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特点: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亲身实践、强调实验;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
(3)特点:16世纪以前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要求: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信息可以提取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论证时要史论结合,可以从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学不断创新,儒学不断延续、发展和儒学发展脉络来回答。
答案 示例
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说明: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以上答案仅为示例,学生无论提取出何种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均可)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