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五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019.07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西周的宗族观念浓厚
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抑商政策弱化 B. 世袭制度解体
C. 井田制度松动 D. 礼乐制度崩坏
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
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现实统治需要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王国势力强大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4.表1是关于唐代著名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来源的不同说法: (??)
第一种
《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
《唐会要》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改编。
第三种
《唐书》等载:此曲前部分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创作而成。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B.综合多种说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D.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5.据宋刘克庄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时出现“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的盛况。上述现象表明,莆仙戏在当时流行是因为 (??)
A.吸收元朝戏曲元素 B.满足市民文化品味
C.程朱理学广泛传播 D.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6.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决策军政事
C. 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政事 D.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7.明代中后期,来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多。除了由耶稣会士传入的天主教以及西方科学知识以外,白银、玉米、火器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外来物质。自鸣钟、眼镜、望远镜之类也已经出现在晚明时代社会生活中。这些现象反映了
A.文化优越这一传统心态的改变 B.中国对外接触的内驱动力增强
C.民间对外合法往来空间的扩大 D.明代中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征
8.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
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
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B.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9.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局制造诸事悉仿外洋办法,其委员、
司事、学徒人等俱不论官阶,但照差事之繁简及资格之深浅,以定薪水多寡”。据此可知,
江南制造总局 (??)
A.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 B.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C.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D.悉仿外洋办法丧失管理权
10.1876年冬,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赴英途中,他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
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该书出版后即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而毁
版。这反映当时 (??)
A.西方的民主政体不适合于中国 B.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遇到阻扰
C.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D.清政府仍坚守传统的“华夷观”
11.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
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1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
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
有限革命。这说明 (??)
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 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D.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13.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C.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14.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
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C.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15.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16.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 (??)
A. 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 B. 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C. 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 D. 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
17.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C.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D.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18.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莱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
A.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
C.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19.1726年,伏尔泰曾在伦敦格林尼治集市看到所有人都穿着节日盛装,这使他分不清楚哪些是仆人、学徒和主人,哪些是乡下人和城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民主政治有利社会风气开放 B. 经济发展消除了城乡差异
C. 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接受 D. 工业革命促进服装业发展
20.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联邦征税权、外事权、战争权和州际贸易管理权等,州仍旧拥有对本州人民直接管理的权利等。1791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这些规定 ( )
A.是三权分立原则的重要体现 B.体现了联邦制和人民主权原则
C.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和稳定 D.充分保障了人民自由民主权利
21.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
A.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B.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22.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 )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C.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23.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定 ( )
A.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B.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
C.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D.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
24.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社会广泛反响,《英国科学协
会会报》刊登了攻击性的评论,达尔文的老师塞治威克教授对自己学
生提出的异端学说,深感愤怒。人们开始开猴子玩笑、唱猴子歌,书
报上也出现了许多猴子漫画(见右图)来讽刺达尔文主义。这反映了
当时 ( )
A.天主教会的影响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B.工业革命的发展极大解放人们的思想
C.科学和理性精神尚未被社会广泛接受
D.科学理论的发展引发了社会重大变革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阉党迫害致死。早年从事反对阉党的斗争,清军入关后从事抗清斗争。眼看复国无望,遂潜心著述,写出了《明夷待访录》,系统阐述了其社会政治思想。书中对封建专制政体进行猛烈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之出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在他看来,应当革去像桀纣那样“独夫”的“君”,要得到像汤武那样受百姓爱戴而尊为“父”、“天”的“君”。君与臣应该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共同负担人民公共利害的“分工关系”。他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极限,并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卢梭(1712-1778),出身于手工业家庭,先后做过仆人、学徒、商店伙计和抄写员。他同情民众疾苦,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一位。他认为“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在卢梭看来,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只能由自己来代表,人民不需要找一个主权统治者。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革命。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黄宗羲、卢梭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卢梭主张的相同之处,有何主要差异。(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4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640年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
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42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
洪秀全写成《原道党世训》
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61年
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年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年
戊成变法
美西战争
1905年
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12分)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段五校联考
历史科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A
D
B
A
D
C
A
D
B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B
C
D
C
A
B
C
B
A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分)【参考答案】:
(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它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
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2点给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2分,答出2点给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20分)【参考答案】
(1)黄宗羲: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
卢梭:专制制度日趋腐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出身底层,同情民众疾苦。(10分)
(2)相同:批判君主专制;差异: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程度不同。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不否定君主制;卢梭彻底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主权、建立直接民主制。(6分)
(3)作用:黄宗羲思想未能推动社会变革,对当时影响有限。卢梭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4分)
27.( 12分)【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国家。 阐述:
政治制度方面: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仍在强化;革命水平方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农民革命;欧洲工人运动兴起,而且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做指导,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农民革命;社会变革方面:美国、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功地变革了旧制度,中国的维新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民族危机方面:美国、俄国不断摆脱危机,壮大国力,向外扩张,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 总之,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政治近代化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