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题 西 林 壁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第苏辙合称为“三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径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学习生字: 莫 ( ) 腊( ) 浑( ) 疑( ) 豚( )题西林壁 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石壁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横看 成
林 侧看侧看成峰远看近看抬
头
仰
望抬
头
仰
望低
头
俯
视 低
头
俯
视 诗的意思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却各不相同。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 之中。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放飞想象:
横看, 庐山 绵延不绝
侧看, 庐山 高耸入云
远望, 庐山 云遮雾涌
近看, 庐山 悬崖峭壁
俯视,庐山 深沟幽壑(hè)
仰望,庐山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测一测:诗中蕴含的道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多角度的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局部的事物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客观的对这个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