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1.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3.会测量物体的密度。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一、情景导入
二、新知探究
1.动手操作
取体积分别为10cm3、20 cm3、40cm3的三个铝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一中。
表一
铝块
m/g
V/cm3
/(g·cm-3)
1
27
10
2.7
2
54
20
2.7
3
108
40
2.7
表二
铁块
m/g
V/cm3
/(g·cm-3)
1
78
10
7.8
2
156
20
7.8
3
312
40
7.8
再取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40cm3的三个铁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二中。
思考:
(1)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答:__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__。
(2)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答:__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相等;②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__。
2.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__之比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密度=____。若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ρ表示物质的密度,则:ρ=____。
4.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__千克每立方米__,符号是__kg/m3__,常用单位是__克每立方厘米__,符号是__g/cm3__,换算:1g/cm3==____=__103__kg/m3。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特性__,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__不同__,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体积V__无关__,与物质的__种类__、__状态__有关。
6.归纳总结:
(1)公式ρ=告诉我们,物质的密度等于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2)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3)同种物质的密度不一定相同,例如冰和水;密度相同的也不一定是同种物质,例如煤油和酒精、冰如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剖析后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生:一样大。
2.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生:铁的密度不变。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四、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任务。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注意渗透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