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聚焦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21页,一起读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
生:(齐)蝙蝠和雷达。
师:念得真准。“蝙”和“蝠”都是生字,其中“蝙”念第一声,你们念准了。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
生:“蝙”的右边是一个“扁”字,“蝠”的右边是半个“福气”的“福”。
师:嗯。“福气”的“福”、“蝙蝠”的“蝠”右半边都是一样的,这个字也念“fú”,有“满”的意思。顺着你的发现,像“蝙”和“蝠”这样,“虫”字旁表明它是一种动物,旁边的“扁”和“畐”都表示了它们的读音,这样构成的字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谁知道?
生: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师:真厉害!我们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是形声字。比如我们这篇课文的12个生字里边就有6个是像“蝙蝠”一样的形声字。课后你不妨去读一读,再琢磨琢磨。那么对写好“蝙蝠”这两个字你又有怎样的建议?
生:写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要窄一些,让着右边的部分才会好看。
师:好一双慧眼!左窄右宽。下面看老师写。(师在课题位置范写“蝙蝠”)“虫”字旁要写窄,就得把“口”写得窄一些,“提”写得短一些,两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得稍微靠上一些。咱们的汉字几个部分之间总是要相互礼让,整个字才能漂亮。接下来咱们不妨也拿起笔,打开生字本,把“蝙蝠”这两个生字端端正正地写上一遍,注意写法。
(生认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们见过蝙蝠吗?(出示图片、文字介绍)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蝙蝠,哺乳动物,主要食物是花果和昆虫,白天身子倒挂着在山洞、岩壁等地方睡觉,夜间才出来觅食。
师:那么雷达呢?(板书“雷达”,同时出示图片、文字介绍。)
生: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气象和资源探测等。
师:真好!拿到一个材料,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就是语文能力。正如你们所看到的,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作者却用一个“和”字(补全课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
生:书本当中。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
读通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请你试着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
(屏幕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尝试口头填空)
师:你们读懂课文了吗?交流一下。
生: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
生:科学家们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
师:(反问第一个学生)他和你的回答有点不一样,你觉得哪个更准确?
生:我觉得他说得更准确,应该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的启示,因为雷达主要仿照的就是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
师:真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就叫会学习。原来它们俩之间是这么回事!你看,有些问题我们自己读着课文就能弄明白。
品读语言,融入情境运用
师: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这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请你们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屏幕出示上段文字,生自由朗读。)
师: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你会用什么?
生:厉害!
生:神奇!
生:不可思议!
师:真会用词!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生朗读,语感较好。)
师:读得真不错。只是你读的这只蝙蝠的飞行本领还没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谁来读一读,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读得更加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生朗读得很好,全场掌声。)
师:(请她的同桌)你离她最近,应该听得最仔细。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
生:她读的时候,把“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极细”都读出了重音,听起来感觉蝙蝠的飞行本领很不可思议。
师:更重要的,她读的时候,脑中出现的可能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一只飞行本领出神人化的蝙蝠!
师:对了!读着眼前的句子,脑中出现句子所描绘的那只飞行本领出神人化的蝙蝠,这就是朗读的一大秘诀。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哪些词要特别强调才能表现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
(生齐读,声情并茂。)
师:你们这么一读,我发现蝙蝠的飞行本领的确出神入化,简直不可思议。大家发现了吗?作者就是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样的语言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出来的。咱们不妨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夸一夸蝙蝠的飞行本领。请你拿出作业纸,快速地完成第一题。待会儿我们来比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
(屏幕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生练笔,师巡回指导。)
师:一起来听听,看看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
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是在原野还是树丛,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只刚出生的蚊子,也逃不过它的“法眼”。
师:好一只飞行本领绝妙的蝙蝠啊!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是“刚出生的蚊子”?
生:刚出生的蚊子很小很小,这样更可以说明蝙蝠的飞行本领很绝妙。
师:你的想法也很绝妙!不过不够准确,蚊子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里,叫孑孓,不会飞。你可以改一改,说成“刚学会飞的蚊子”!
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多么漆黑的夜晚,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树枝间小小的缝隙,它也能迅速地穿过去。
师:又是一只飞行本领高超的蝙蝠!
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是在墨黑的山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树枝间小小的缝隙,它也能迅速地穿过。
师:我们听你的句子,觉得“无论”后面有些别扭!谁能帮着改一改?
生:我觉得前面应该这么说——无论是在墨黑的山洞还是昏暗的墙角,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这样就可以说明蝙蝠什么地方都不会跟东西相撞。
师:你的耳朵真灵。(回问刚才学生)你听明白了吗?这样就准确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看前面的“无论怎样怎样”是要概括所有的情况,后边的“即使怎样怎样”是——
生:是举其中的一个例子!
师:真是一点就通。前边是概括了所有情况,后边是具体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正是这样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地写,才把蝙蝠的飞行本领夸得神乎其神啊!你在课文句子旁边写上: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谁再来夸一夸,看看你的蝙蝠飞行本领是不是更高?
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是月黑风高还是阴雨绵绵,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极细的头发丝,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头发丝也能避开啊!在漆黑的夜里,即使有一根极细极细的黑色的头发丝也能避开,可见这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啊!你们真是一群飞行本领高超的蝙蝠啊!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会,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作者夸蝙蝠的这一段,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读得神乎其神!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展开过程,体味精妙写法
师:这蝙蝠的夜间飞行本领也太不可思议了,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试验。来!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这是科学家们做的第一次试验,在蒙上蝙蝠的眼睛之前,科学家们做了什么试验准备?
生: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师:读着这句话,哪些字眼特别引起你的注意?
生:横七竖八、许多、许多。
师:干吗要这样做?我拉两根绳子不行吗?
生:不行,因为只拉两三根绳子,有可能蝙蝠是侥幸没碰着。
师:科学试验就得这么较真。我们读书也一样,要较真,惹眼的字眼一个也不能轻易放过。一起来读一读,读好这些字眼。
(生齐读,读好关键词。)
师:把蝙蝠的眼睛蒙上之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来读!
生: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师:没什么感觉,谁再来读? (生再读,惊讶诧异溢于言表。)
师:确实让人惊叹,这蝙蝠飞行的本领就是绝!
师:老师像科学家们一样用一张表格来呈现这第一次试验,请看大屏幕。(出示:见下表)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紧接着,科学家们又做了两次试验。如果也用一张表格像科学家们那样把试验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填写?
(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把科学家记录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过程和课文作者写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的第五自然段语言比较一下,你发现作者高明在哪里?
生:我觉得作者把很多语言都省略了。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师:真了不起,发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上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简洁”。
生:这里“蒙住眼睛、塞住耳朵、封住嘴”写得很有变化,而且很准确。
师:为什么说这样很准确?
生:因为耳朵蒙住还是有声音,而且耳朵有孔,所以用“塞”。嘴要封住,才不会发出一丁点声音。
师:又发现了本文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用词准确。真能干!
生:我觉得作者还有一点挺高明,他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第二次、第三次试验因为差不多,就用略写。
师:这样一写,显得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以后你碰到要写差不多的两三件事的时候,也要这样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觉得你们都有一双慧眼,作者写法上的优点都被你们发现了。我们就需要学习这样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富有变化的写法。这才叫“简约而不简单”哪!情境练笔,引发无限神往
师:三次试验后,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
生: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好巧妙的配合!这样吧,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一位同学来做“障碍物”,蝙蝠飞行本领那么高,我请个子最小的孩子。一位同学做“蝙蜗”,另一位来演“超声波”!
(学生站定,根据教师提示进行情境表演,展现蝙蝠夜间探路过程。)
师:这是一个漆黑漆黑,黑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只蝙蝠出来找吃的。它慢慢地向前飞,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了,超声波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向前飞的时候就改变了飞行的方向。
(生传神地表演)
师:那雷达又是怎么工作的呢?(师指刚才表演的同学)我想问一问大家,刚才他是蝙蝠,现在就是——
生:雷达。
师:刚才蝙蝠的嘴,现在是雷达的——
生:雷达的天线。
师:刚才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现在应该是雷达天线发出的——
生:无线电波。
师:蝙蝠的耳朵就是雷达的——
生:荧光屏。
师:弄明白了就请你完成课本上第44页的填空。
(练习内容: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说有那么一个漆黑漆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蝙蝠飞出来,它一边飞,一边发出超声波。突然它发现前面有个很大很大的障碍物,正要绕过去,没想到那个大家伙居然跟他亲切地打起了招呼:“喂,亲爱的蝙蝠!你是来看我的吗?”(屏幕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蝙蝠奇怪地看着那个大家伙,情不自禁地迎了上去,请你发挥想象,它们之间将会有怎样有趣的交流呢?
(屏幕出示: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生自由想象、续写)
生:蝙蝠奇怪地看着那个大家伙,情不自禁地迎了上去,问那个大家伙:“你认识我吗?”“我就是人们从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雷达!说起来我还真要谢谢你呢,没有你就没有我!”
师:真是个有礼貌又懂得感恩的雷达啊!说得真好!
生:蝙蝠奇怪地看着那个大家伙,情不自禁地迎了上去,只听雷达说:“兄弟,你怎么能不认识我呢!我们可是一家人呢!”蝙蝠不解地回答:“可是我们长得根本不像啊!”雷达微笑着解释:“我们的长相虽然差别很大,但是我们的本领却是一模一样,人们就是从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了我!”“哦!原来如此啊!”
师:怪不得那么亲切。
生:蝙蝠奇怪地看着那个大家伙,情不自禁地迎了上去,问大家伙为什么会认识它。雷达说:“你呀!真是贵人多忘事!科学家们从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了我。我的天线就相当于你的嘴,我的荧光屏就相当于你的耳朵,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就相当于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所以,我是你的后裔啊!”
师:真会说话!尤其“后裔”还真说得挺形象的,当然要加个引号!不过老师还想难为难为你。我们说文章讲究语言简洁,你刚才那么多语言都是讲述雷达与蝙蝠的“亲缘”关系,这些其实我们都清楚,你能不能简洁一些,就说成一句话。
生:你呀,真是贵人多忘事。科学家们从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了我。接着雷达就说出了它和蝙蝠的亲缘关系。
师:嗯,为了展现说明的过程,老师建议你用“一五一十”这个词。
(生面露难色,一下子无法说准确。另一生举手示意。)
生:雷达就一五一十地向蝙蝠说明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还一本正经地说:“我是你的后裔啊!”
师:聪明,一点就通!活学活用。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个课题“蝙蝠和雷达”,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比喻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用什么?
生:亲戚。
生:父子。
生:兄弟。
师:像雷达这样,仿照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为人类服务,这在科学上叫做仿生学(板书:仿生学)。生活中还有模仿鸭蹼的潜水脚蹼,模仿海豚的潜水艇等等。(大量图片出示)其实到今天,仿生学不止用在制造机械上,还广泛应用于科技、家用器具、建筑甚至服装等等领域,你看,这一切多么有意思啊!课后大家不妨去找一找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去尽情领略仿生学上的那些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