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2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2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7 20:12:04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词的知识、词人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感悟词人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激趣导入:公元1161年,在我们济南历城的遥墙镇,一个21岁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他就是被称为豪放派宗师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设计意图:在与旧知识链接中走入新课,既做到“温故知新”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预习展示:
对辛弃疾词作创作特色的分享:就词而论,辛词与苏词都是豪放一派。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以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对“词”的基本知识及“壮词”的理解:
“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 都豪放、壮美的词。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及对词作的初步理解。)
三、诵读感知:初读---诵“壮”语
1.学生个人诵读展示与评价:明确对壮词的把握。
2.学生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主要意蕴,进一步明确节奏与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
4.全班齐读:做到语气与重读的揣摩到位。
(设计意图:在仔细品读中领会词的意蕴,熟读成诵。)
四、质疑探究:赏读---感“壮”情
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
读到“ ”,我仿佛看到/听到 ,
我感受到了 。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使用上述句式进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补充诗词意象:“酒”与“醉”
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借酒怡情、借酒忘忧、送友践行、书写人生并感叹现实……在629首辛词中,涉酒词共有353首,其中酒字共有200余处,醉字150余处,“酒”与“醉”对辛弃疾的人生有重要影响。
以酒浇愁,酒助词性,以词壮怀,抒写悲愤。饮酒达到一种醉的状态,更是对文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挣脱心灵的束缚、追求精神之自由、放飞真挚的情感有巨大的作用。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1)用典:八百里: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驳"骏马之称。
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2)用典: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3)补充提问:“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补充提问:“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明确: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1)用典: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1)“了却”一词后经常跟心愿,那么作者的心愿是什么?
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知人论世:延读---知“壮”士
辛弃疾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壮志?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呢?
爱国志士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被金人占领13年。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奋起抗金,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31年,21岁的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痛击金兵。
疑读:品“壮”心
作者因何而“怜”?
驳斥“因老而怜”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失意英雄辛弃疾:绍兴32年,辛弃疾奉表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直下望山河?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为什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陈亮简介: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
两人同怀报国之志,同为失路之人。
垂泪泣血的几十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愤;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是有志之士的自励,更是爱国之士的共勉!
4.诵读、背诵词作,向英雄致敬。
七、课堂小结:
提示:可以从结构、意象、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代表展示,总结所学
教师总结,整理归纳
1、结构上:构思奇特,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
2、意象上:醉、剑、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白发等意象的使用,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而又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形象。
3、语言上: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是“稼轩体”的典范。
4、手法上: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情感上:梦境将词人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八、作业布置
1.A层:运用联想、想象与细节描写,对“沙场秋点兵”进行画面描绘。(200字)
B层:摘抄、积累爱国报国的诗句(15句)
2.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评测练习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3.请展开联想并添加细节描写,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画面。(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军营生活 可怜
壮 战斗场面 白发 悲
雄心壮志
梦 现实 (虚实 对比)
爱国







课件27张PPT。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词牌词题 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 都豪放、壮美的词。壮词初读:诵“壮”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要求:
对照屏幕,放声自读。(-)为拉长语气,
( )为重读
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赏读:感“壮”情 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
读到“ ”,
我仿佛看到/听到 ,
我感受到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赏读:感“壮”情挑灯看剑意象之“酒”与“醉” 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借酒怡情、借酒忘忧、送友践行、书写人生并感叹现实……在629首辛词中,涉酒词共有353首,其中酒字共有200余处,醉字150余处,“酒”与“醉”对辛弃疾的人生有重要影响。
以酒浇愁,酒助词性,以词壮怀,抒写悲愤。饮酒达到一种醉的状态,更是对文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挣脱心灵的束缚、追求精神之自由、放飞真挚的情感有巨大的作用。用典之“八百里” 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驳"骏马之称。
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用典之“的卢”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一、辛弃疾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壮志?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呢?延读:知“壮”士“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爱国志士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被金人占领13年。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奋起抗金,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31年,21岁的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痛击金兵。可怜/白发/生!疑读:品“壮”心一、作者因何而“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66岁49岁二、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疑读:品“壮”心失意英雄辛弃疾 绍兴32年,辛弃疾奉表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直下望山河?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三、作者为什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亮简介 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同怀报国之志
同为失路之人垂泪泣血的几十字,
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
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
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愤;
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提示:可以从结构、意象、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课堂小结:1、结构上:构思奇特,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
2、意象上:醉、剑、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白发等意象的使用,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而又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形象。
3、语言上: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是“稼轩体”的典范。
4、手法上: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情感上:梦境将词人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课堂小结:1.A层:运用联想、想象与细节描写,对“沙场秋点兵”进行画面描绘。(200字)
B层:摘抄、积累爱国报国的诗句(15句)
2.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