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把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这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组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开始,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和讨论的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这一环节中首先演示一张图片不同的变大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初步感知数学上的“放大”。及时出示反例,使学生强化已有经验,明白图形放大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存在什么变化规律?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认识“放大”。
(三)、认识“缩小。”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学生举例说一说。
(1)、放大镜。(2)、照相机。(3)、复印机。
(五)、全课总结。
师: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 缩小
形状相似、 大小变大。 形状相似、 大小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