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比的应用丨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比的应用丨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09 09:0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
通过“某校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8:7”,师问: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了什么信息?为学生理解及解决本课时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拿出一个苹果把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引出平均分和按比例分的概念,平均分即是按1:1来分。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三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学生用小棒替代橘子,分一分。同桌互相合作。汇报,师生板书。从记录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生独立尝试解决,可用多种方法解决。
全班汇报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师板书。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好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探究新知环节用时较长,导致没能有时间让学生去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我还有一个不足是:学生在单独尝试解决方法是,我应叫几个学生上板板演,这样也可节省一点时间,但我当时忽略了这一点,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