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09: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3、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难点:理解“先生”人物形象,理解本文主题思想。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标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2、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入新课
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这些都是童年的记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学习默读,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 》、《 》,散文集有《 》。
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A、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宿儒( ) 倜傥( )(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蟊( )
攒在一起( )秕谷( )拗( ) 盔甲( )
锡箔(   )(   ) 人声鼎沸(   )
B、解释下列词语
①人迹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确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默读课文,要求有速度、不指读、一气读完。
4、学生代表读课文第二段。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明确: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
第9段过渡段,承上启下,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3、文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4、三味书屋的生活如何呢?作者又写了三味书屋中哪些趣事?表现儿童怎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三味书屋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
三味书屋中的趣事: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同窗们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画画儿。
调皮、天真、幼稚、“苦”中取乐。
追问:你的学生生活“苦不苦”?如何看待今日的“苦”和明日的“甜”?
5、第9段中三个“也许”和两个Ade有什么作用?
明确:“也许”是对家人送“我”去书塾原因的猜测,三个“也许”表示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作者的疑问和无可奈何的心理。
两个Ade表达了表达了"我"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景物 单调、枯燥、乏味
百草园 故事 三味书屋
活动 嬉戏、游戏、画画
“乐园” “苦”中取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1、文章第二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明确: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形、声、色、味全。菜睡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额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景物描写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不必说”的内容趣味多多,而“单是”的内容相对简单乏味,但儿时的“我”都有无穷的乐趣。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目标导学二:了解“百草园”多彩生活,感受快乐童年。
1、请一位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明确:作者由百草园中的赤练蛇联想到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为百草园增添更多神秘色彩。
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陌生人叫不可答应,悟出一些道理——“做人之险”,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2、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3、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四、作业设计: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附: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1、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明确:呆板。学习环境: (黑油竹门,匾,画)
单调枯燥。学习生活: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死板。教学方法: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2、你认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加以分析。
明确: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宽容。
例句略。
3、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子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明确:不解释“怪哉”,是因为先生认为学生不应该关心书本以外的知识,尤其是怪异的问题。
他有一条戒尺却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表面严厉、内心宽容的老师,严而不厉。
我认为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表面严厉却内心宽容,思想开明却受传统思想束缚,作者对寿镜吾先生非常尊敬。
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教师补充鲁迅心中的寿镜吾先生: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目标导学二:探究本文主题思想。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