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阶级:“士”崛起
教育:私学兴起
2、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1、儒家
孔子:
(1)核心:仁、礼、中庸
(2)政治:为政以德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人性:性相近、习相远
(5)自然:对鬼神敬而远之
孟子:(亚圣)
1、政治:仁政
2、民本:民贵君轻
3、论理:性善
4、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1、仁义、王道
2、君舟民水
3、礼法并施
4、伦理:性恶论
5、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4、老子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2)辩证法
(3)政治:无为而治、愚民政治、小国寡民
5、庄子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3)自然:顺其自然
6、墨子
1)兼爱、非攻
2)尚贤、尚同
3)尚力、节俭
7、韩非子
1)变法革新(改革观)
2)以法治国(法治观)法、术、势相结合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
4、人性恶
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构成历代变革的理伦武器)
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角度剖析 高考通常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或阶级关系变动中某一层面入手,考查考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备考中需要掌握变革的时代背景:井田制崩溃、争霸兼并战争、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
例 :(2019广州一模)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命题角度2诸子学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群体品格
角度剖析 该命题角度通常整合古代文献资料或史家观点创设新情境,从某一思想家的思想或诸 子思想的比较切入,设问方式直观,往往是表明、说明或强调的是,考查“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学科能力要求。
例:(2019原创)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
A.?都具有延续性、一致性
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C.?彰显儒家学说的适用性
D.?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
命题角度3民本思想内涵
角度剖析 2018年3月,两会在北京开幕。俞正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国家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人民等原则,彰显民本理念。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从历史角度关注现实,符合历史学科特征和命题趋势。预计高考会涉及民本思想的内涵,该命题角度常常借助于诸子思想或史学评说切入,考查民本思想的背景、主张、演变以及与皇权政治的关系,如概括古代民本思想和皇权政治的关系等。
例:(2019全国精准备原创4)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爱”和“有教无类”等思想,而战国时期,孟子提倡“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等观点。这表明三位思想家
A具有以人为本理念 B主张“贵贱有序”
C反对官府垄断教育 D重视加强德育
考法2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无为)--积极的无为而非消极
背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吸取秦亡的教训
汉武帝放弃道家思想
背景:经济恢复,社会稳定;黄老思想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面临问题:边患、王国、豪强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春秋》
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
内容
1、春秋大一统一
2、天人感应
3、仁政
4、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规定儒 家经典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3)起用儒学者参政
4)兴办太学,与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现实意义
1)大一统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仁、德治、民本、和为贵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孝、仁义、诚信等论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6)有教无类因材料施教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命题角度 1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与特征
命题剖析 高考多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征。常见的立意方向是:着眼于杳无音信传承角度,通过董仲舒对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传承;立足于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说明其思想顺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例:
(2019惠州三调)下表是西汉列候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 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 D.重文轻武实施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所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士人出身的列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命题角度 2董仲舒新儒学的背景
命题剖析 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其背景的考查高考鲜少涉及,这一命题角度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高考可能通过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命新儒学的背景。备考需要注意的是:西汉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新儒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汉代的无为带来的社会繁荣昌盛,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汉初无为也使社会潜伏危机,为有为提供了必要性;汉武帝急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例:(2019汕头二模)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 D.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考法3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宋明理学
1、背景
1)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2)赵宋王朝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
3)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
4)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
5)科技进步引起理学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
6)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活跃
2、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其核心是理。
3、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4、特点:思辨化、哲理性
5、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人身上为人性
程朱理学的观点
世界观(核心)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观: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6、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观点
世界观(核心)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道德观:
方法论:
发明本心(陆)
(主观唯心主义)
7、陆王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王)
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类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思想主张
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哲学范畴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 维护专制统治
异 世界本原 外在的“理” 内在的“心”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影响 朱子学派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品德;
4、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5、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道德
8、宋明理学的评价
积极性
消极性
1、维系封建专制等级制度
2、压抑、扼杀人性;
3、重男轻女;尊卑等级;
4、重礼轻法等
10、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
1)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孔孟)--新儒学(董)--玄学(唐)--理学(宋明)--道学(明末清初)
2)背景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程朱理学因循守旧,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士大夫阶反思明亡教训,反省并著书立说
3、李贽的思想主张
1)反对把孔孟之说作为是非标准;批判程朱理学
2)抨击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
4、评价李贽思想
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3)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4)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
经济:工商皆本
学术:经世致用
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思想
6、三大思想家产生的影响:
政治上:对君主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经济上: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学术上: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之先河
对近代:其政治思想对近代民主产生重要影响
黄宗羲(政治)
1)用相权限政治君权;
2)学校议政;
3)倡导言论自由
顾炎武(学术,开考据学之先河)
1)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
2)注重经世致用。
王夫之(哲学,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1)提出“理在气中”;反对理学家的“道在气先”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命题角度1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角度剖析 高考中常见的命题角度:从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状况切入,考查儒学出现了危机;儒学需要复兴;三教并行对儒学的影响。
例:(2019大联考卷1)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命题角度2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念
角度剖析 全国卷常常以文献资料、史学典籍或社会现象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来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特点和价值观念,以下命题角度需要考生注意:从理学家的主张切入,考查宋明理学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从理学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的影响切入,说明宋明理学的社会主流地位;从宋代以来民间信仰与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国家现象切入,强调宋明理学宣扬的价值观念指向。
例:(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命题角度3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角度剖析 高考常见的命题角度有:从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或活动切入,考查主张或活动蕴含的价值观念;从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切入,说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原因;从明清文学作品描述的社会现象切入,突出反思传统伦理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时代趋向。
例:(2019衡阳二模)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命题角度4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角度剖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定有脉络,高考没有涉及这一脉络的考查,预测高考对该知识的考查会有以下命题特点:材料叙述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或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言论,要求考生论证和探讨儒学发展的原因、主张或影响;材料描述宋明理学或明清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差异,要求对这种差异作出历史解释,即说明宋明理学或明清儒学的新特点。
例:(2019全国精准原创5)顾炎武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只图“求利”,以致造成“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由此,他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这一思想
A明确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 B已突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C是新的经济因素萌发的反映 D暴露了经世致用思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