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有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8 11: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训练1
1、(2019惠州二调)《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时间跨度从春秋至五代。该书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这说明
A.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一大倒退
C.作者开创了全新的史学体例 D.个人政治观念影响史书编撰
2、(2019揭阳高三期末)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 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 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 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3、(2019揭阳高三期末)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
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A. 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 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 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4、(2019邯郸第四次模拟)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5、(2019衡水中学第八次考试)下图反映了仅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
6、(2019衡水中学第八次考试)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D.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2019汕头一模)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7、(2019汕头一模)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右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减缓了统治阻力
C有利于文化专制 D阻碍了西学东渐
8、(2019深圳一模)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
A.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B.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
C.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D.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
9、(2019原创)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全面“复古政制”成为时代的必需。汉武帝的实践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为传统王朝确立了基本的礼制模式。汉武帝确立的“礼制模式”(?? )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使儒学具有了纲常伦理色彩?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10、(2019衡水一中第九次模拟)“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素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11、(2019衡水一中第九次模拟)?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此观点
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
C.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 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
12、(2019唐山一模)古语有云:“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这里的“史”是指
A.历史事实和重史传统 B.历史解释和史料取舍
C.历史理解和史学观念 D.历史文本和国史教育
13、(2019茂名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女性代表,他们被誉为妇女楷模。
材料一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冼太夫人,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被隋皇朝敕封为“谯国夫人”。——摘编自《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
“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书·谯国夫人传》
材料二 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法国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欧内斯特·拉维斯《法国史》
材料三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她对丈夫廖仲恺照顾得无微不至,并在丈夫遇刺后继承其未竞的事业。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他们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何香凝被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摘编自《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政府卷》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妇女楷模的内涵有何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香凝成为“世界母性之楷模”的时代背景。(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新时代女性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分)
(1)相同:都具备杰出的才能;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并对国家做出贡献;都忠于自己的君主。(5分,一点2分,2点4分,3点5分。)
不同:冼太夫人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圣女贞德是对外抵抗侵略;冼太夫人主要是得到统治者肯定,圣女贞德主要是得到人民的认可。(两组对比,每组对比2分,共4分)
原因:
(中国)冼太夫人:政治: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中国古代儒家纲常伦理的影响;冼太夫人的爱国忠君的思想迎合了封建专制的需要;(每点原因2分,共4分)
(西方)圣女贞德:政治:近代民族国家兴起;文化: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圣女贞德的爱国行为和自由精神适应了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每点原因2分,共4分)
(2)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政治: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文化: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社会: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
教育:近代教育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3)品质:追求自由、追求进步、忠于爱情、关爱子女、热爱祖国、奉献社会。(1点1分,共2分)
14、(2019原创).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是汉代和宋代不同时期“董永遇仙”版本的对比
时间 汉代 宋代
人物 刘向《孝子传》中的董永家境贫寒,父亲不幸去世,却无钱埋葬,就卖身为奴,贷钱葬父。他为父尽孝感功了天帝,天帝命仙女下凡,以纺织帮助董永还债后,返回天上。 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董永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七仙女是天上的织女,因羡慕人间的生活,思凡下界,嫁给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董永,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解读两个版本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董永遇仙”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探讨一:两个版本中不同的董永形象折射出汉宋时期不同的社会价值导向。汉代是非常重视孝道的时期,董永尽孝而感动天帝体现对孝道的倡导;宋代大兴科举鼓励人们读书,七仙女思凡下界也要选择读书人的董永,体现了社会上的重学之风。
探讨二:两个版本中的仙女形象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取向。汉代仙女受天帝之命下界帮助董永,既体现厂对孝道的彰显也体现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社会文化取向;而宋代七仙女思凡下界,反映了市民文化兴起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文化取向。(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5、(2019湛江调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陆贽(754—805年),唐代政治家。德宗即位,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
针对德宗的“国家兴衰皆由天命”的思想,陆贽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得出了“天命在人”的结论;又进一步阐发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思想,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针对藩镇割据的局面,他吸取了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所阐述的加强皇权集权的思想,要求加强关中实力以巩固皇权,逐渐削弱藩镇势力。关于吏治,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重要原则;他还十分赞赏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政治风度,认为只有虚受广纳,勤与接下,才能使下情上达,上情下知,君臣一致,政权巩固。这些主张虽未能完全被采纳,但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贽的政治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陆贽的政治主张。(9分)
(1)活乱在人,不在天命(天命在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心;加强皇权,削弱藩镇;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广开言路。(每点2分,共6分)
(2)反天命、重人事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吏治清明,提高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每点3分,共9分,其他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