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10:0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法指导:
勾画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2、勾画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学习运用图表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文章关键语句。
2、厘清课文写作思路,勾画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事迹和高原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三张分别是荒漠、植树、荒漠绿洲的图片。荒漠要变成绿洲,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将荒地变成沃土,惠及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学习默读,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作者、作品简介。(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 干涸( ) Kāng kǎi( )
B、解释下列词语
干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慷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刨根问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默读课文,要求有速度、不指读、一气读完。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厘清课文写作思路,勾画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事迹和高原的变化。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法指导:勾画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事件,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1913年,初遇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河流干涸;
1919年(过了一年,军队里待了五年)再访牧羊人,画面二:大片树林,溪水重现;
1945年,最后一次相见,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人们过着幸福生活。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机: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环境恶劣。
再访牧羊人
(时隔6年,1919年)
身体更矫健,减少羊群数量,改养蜜蜂,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寡言。
萌发生机: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蔚然成林,河床开始有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6月)
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改观,生机盎然: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人们过着幸福生活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说说你的看法,并且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依据。
明确: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充满自信、爱干净、外表整洁、一丝不苟、意志果断、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慷慨无私的人。
依据:“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2、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首尾呼应。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目标导学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1、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爱惜每一块草坪,爱护公共财物,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家乡环境。
示例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筷子、塑料袋等”……提倡绿色环保理念,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四、作业设计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和听说过这样的人吗(上网查找无私奉献的事例)?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且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补充事例:1、范富生植树的事例。现年89岁的范富生老人,是长治县南宋乡南苍和村的一名普通农民。30多年来,他一个人、一把锹、一双手,绿化荒山300余亩,植树20余万棵,老人自己采籽、栽苗、种树、开荒坡,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谱写了荒山绿化的传奇。2018年3月,《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范富生老人植树的事迹,号召大家要学习范富生老人锲而不舍种树的精神,学习老人爱树、爱山、爱家乡的情怀。
2、丛飞的事例。知名歌手丛飞,辽宁省盘锦市人,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丛飞从小努力向上,收入并不丰厚,丛飞被确诊为晚期胃癌,却拿不出自己治病的钱,他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但是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2006年4月20日,丛飞因胃癌在深圳逝世,年仅37岁。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履行他最后的爱心之举,为活着的人留下光明,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5名眼疾患者受益。
3、邓稼先的事例。18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而这时,癌症病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4、居里夫人的事例。“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用八年研制出镭,但未申请专利,让人无偿享用试验成果。居里夫人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附:板书设计
默默无闻
牧羊人精神品质 无私奉献
率先垂范
无私奉献
学习牧羊人精神 绿色环保
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