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20:18:09

文档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种植着树木。最终,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的故事。作者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无私奉献的大爱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品味语言,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
1.运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感受牧羊人的精神魅力。
3.领会写作手法,尝试探究多元主题。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的“奇迹”指什么?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法国东南部有这么一个地方,这儿满目青翠,树木成行,微风飘香,绿波荡漾,呈现一片生命的绿意,这个美丽的地方名叫普罗旺斯。但是,这里曾经人烟稀少,满目荒凉。是什么让这个地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普罗旺斯,去认识一个人,去聆听一个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用文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你对牧羊人的最初印象。说一说,这是一个 的牧羊人。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预设: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比如:无私、慷慨、难得的好人、忠厚、不张扬等等。
(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初识了这位牧羊人,老师总觉得这个人物在我们心中还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作者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他做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就同作者一起仔细观察牧羊人植树的过程。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旁批,想一想:在植树的过程中体现了牧羊人什么精神品质?
(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和别人圈点勾画的地方是否一致,精神的提炼有什么不同。
(三)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在植树的过程中体现了牧羊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老师点拨、归纳。
预设:
无私。从“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下去。” (教师板书“无私”,下同)
毅力。第七自然段描写挑橡子的经过。(明确动词写出了牧羊人的认真仔细,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虔诚和期待)
耐心。挑橡子的耐心,做事的耐心。
决心。“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
聪明。“他把白桦树种在谷底”,不同的树种按不同的环境种植。
有善心。羊吃树,为了种树,他放弃了牧羊。
毅力。“爬”“停”“戳”“放”“盖”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动作的娴熟,植树的艰辛。
(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细心的挑选,艰辛的种植,可是种子又有多少成活的呢?(10%的成活率)
精心的挑选,艰辛的种植,细心的呵护,十分之一的成活率,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呢?(坚持)
坚持了几年?(35年)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在书上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文中还隐藏了这样一组数字:每天100颗,一年365天, 35年,一共多少颗种子被选出种下。35年,127万多次的精心挑选,127万多次的轻柔种植,凭借他一己之力完成,这是一种什么坚持?这便是行动上的坚持。
(五)修改文字,找出不同,揣摩暗含心理变化。






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呢?(明确与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有关)
“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他平静的叙述下隐藏着什么呢?请在括号内填上表示牧羊人神态、心情的词语,揣摩当时牧羊人的情感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明确:牧羊人平静外表下也有内心的百转千回,波澜起伏。每一颗种子都牵动着他的心,

在失望的潮水一次次拍打心岸的时候,他依然坚如磐石,不改初心,这就是一种信念上的坚持。
四、跳读课文,感受变化
(一)日复一日的行动,坚如磐石的信念,他坚守的这块土地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默读课文16—21段,找出几句最能表现画面特点的句子,将它们连缀起来。
(二)曾经的荒漠,而现在绿树成荫,充满了活力,男女生分读不同的部分。
(三)想一想描写环境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之大,侧面烘托牧羊人贡献之大。所以作者说他创造了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五、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一)我们从人物的动作、细节、和补充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看到了牧羊人身上的坚持、无私、毅力。全篇对他充满了溢美之词,让我们来一睹他的真面容。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牧羊人外貌描写的句子。
2.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3.通过这两处外貌描写,你脑海中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牧羊人的样貌?(没有)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我们可以借助课本的第73页的插图,能看清他的面貌吗。
4.无论是在文中,还是在图中,他只有瘦弱挺拔背影、干净整洁的外形,作者笔下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外貌描写,甚至文中连一句直接的语言描写也没有。作者将人物模糊化处理了,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二)学生思考、讨论:模糊化处理人物形象的目的?
1.全班讨论
2.教师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点拨:
预设:
(1)模糊化处理人物形象,给读者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2)作者重其行动,少其语言,重其精神,少其面容,模糊化处理人物形象,突显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牧羊人在西方圣经中是“耶稣基督”的意思,他悲天悯人、默默奉献,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
(3)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4.教师适时补充介绍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但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因为编辑收到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后,前往普罗旺斯去寻找这位老人,结果没有找到。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 艾力泽-布菲只是作家让·乔诺虚构的人物,第二年这篇文章在另一本杂志发表,自文章发表以来,广为传诵,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仍有许多人慕名去寻找老人,尽管无功而返。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根据电影改编的绘本畅销全球,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绘本之一。绘本作者两获奥斯卡誉满全球、一只眼睛失明,他仍坚持着种树,自豪地说:“我这辈子一共种了10万棵树!
预设:(可见,这个这位植树的牧羊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为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美好愿望,(因为他希望不只有一位牧羊人,希望有一群这样的牧羊人,更希望人人都成为这样的牧羊人,包括你,包括我。)
六、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普罗旺斯和布菲是在法国,但这个故事的诗意却属于全世界,尤其属于今天的中国人。观看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
在同学们深深的震撼中,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在新世纪的中华大地上,还有一个人种植了5.6万亩树木的杨善洲,还有用瘦弱肩膀担起莘莘学子希望的白芳礼们,他们用行动踏出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无私,他们用信念演绎了中国人的坚守与奉献。愿我们每一人都能播种善念,不忘初心,用行动和信念坚守奉献,每个人都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那片美丽的普罗旺斯。

附: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坚持

行动

信念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他( )地说,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他( )地说,他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他( )地说,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他( )地说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无私 毅力
耐心 认真



13 植树的牧羊人
一、巩固基础
1. 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侠(xiá)窄 贮(zù)蓄 肌肤(fū) 着(zhuó)落
B.水藻(zhǎo) 地毯(tǎn) 单 (dān) 单 空灵(línɡ)
C.宽敞(chǎnɡ) 伦郭(dūn) 响晴(xiǎnɡ) 着(zhuó)急
D.发髻(jì) 害羞(xiū) 澄 (chénɡ) 清 救济(jì)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大型音画舞蹈《梦在这里飞扬》,将老干部们发挥余热的场面展现得琳琅满目。
D.这里是侗乡深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进得村来,我们真有点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3.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B.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C.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D.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二、思考探究
4.本文是一篇小说,读后为什么让人感到十分的真实?


5.牧羊人的形象带给我们哪些人生的启迪?


参考答案
1.D.(A.狭 zhù;B.zǎo;C.敦 zháo)
2. C(琳琅满目:意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这里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场面不恰当。)
3.D(A.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 B.两个顿号改为逗号;C.冒号改为逗号)
4. 提示:可从以下角度思考:真实的地名;第一人称的运用;结尾的直抒胸臆的的赞美;纪实笔法的运用等。
5.(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2)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平凡的人可以有大爱,平凡的小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依然可以默默无闻(平凡)。(3)“坚持”的意义:要想进步,要想成功,只要坚持就能实现。(4)怎样看待名利。(5)人生的意义何在?等方面,只要紧扣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