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女娲造人
【教材分析】
《女娲造人》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属于神话题材,富有想象力,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女娲造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们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的想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缺乏认识的情况下,对人类起源的探索的欲望和精神。学习这篇神话要“快速阅读,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感受大神女娲的精神魅力和伟大的母爱。
3.学习联想和想象,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和感恩情怀。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课文哪些内容显示了大神女娲的神性?哪些内容又显示了女娲的人性?
(2)女娲怎样一步步造人的?
(3)女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她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小时候我们总是好奇,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随着我们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多,我们知晓了答案。人类童年时期其实和我们小时候一样,也想知道从哪里来的。因为当时人类对此还缺乏科学认识,所以许多民族都产生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中国神话学家袁珂写得一篇神话故事,去认识一个女神,去聆听《女娲造人》的故事,去感受我们民族的想象力。
二、速读课文,走进女娲
(一)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习组长检查组员课前对字词和作家作品的预习情况并做好记录。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二)听课文录音,在预习检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说说自己的阅读初感,并理清文章思路。
预设: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比如:荒凉寂寞、非常孤独、疲倦不堪、男女配合等等。
(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文章依次写了(1)天地荒凉寂寞;(2)女娲开始造人;(3)想办法多造人;(4)男女配合造人。
三、品读课文,对话女娲
(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旁批,想一想:女娲是怎样一步步造人的?
(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和别人圈点勾画的地方是否一致,是不是抓住了关键词句。
(三)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回答女娲造人的过程,老师点拨、归纳。
预设:
女娲造人原因。从“这世间,无论怎么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寂寞。”
1.“无论”,一词起强调作用,突出世间缺少人类的寂寞,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是万物之灵。
2.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设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同时这也是女娲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女娲为改变世间荒凉寂寞的所作出的思考和努力。
女娲造人过程。先是掘泥揉团,后来为了造更多的人女娲想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办法,那就是挥洒枯藤。通过这些手段,大神女娲造出了一个个呼喊妈妈,聪明美丽,非凡气概,跳跃欢呼的小人儿。看到自己造出的这些小人,女娲大神满心喜欢,眉开眼笑。
1.“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连用“掘”“掺”“揉”“团”四个动词,准确生动写出了女娲造人的过程。
2.“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眉开眼笑,满心欢喜”写出了女娲母亲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万物之灵—人,听到世间最美的呼唤“妈妈”之后的内心喜悦和满足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娲身上的伟大母性。
3.“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照应了文章首段中的“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4.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绝妙”一词用得好。绝妙的意思是形容事物的最高思想意识境界。非常美妙;十分巧妙。准确写出了大神女娲的聪明和智慧,令人敬佩。
女娲造人结果。为了让人类能够世代绵延下去,女娲让男人和女配合创造后代。(学习联想和想象,补充神话知识,理解神话特点。)
神话:反映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虽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神话与迷信不同,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如 嫦娥、吴刚、牛郎、织女、愚公移山等故事,直至今天仍常为世人所引用。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説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杨朔 《永定河纪行》:“我们谁都听过神话,好像劈山的只有神仙。”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八章:“一想到我的生活也像你们一样,充满了传奇、神话一样的故事,我是多么快活呵!”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是想象的开端;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一种更高层的认识活动。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
四、合作探究,学习女娲
(一)通过大神女娲造人的过程,你能看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她的那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形象的相关句子。
2.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抓住“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学习心理描写)“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学习神态描写)“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学习动作描写)
4. 教师小结:勤劳、智慧、仁爱、伟大,喜欢思考,拥有创造力的女神形象,母亲形象,但同时具有人的心理、情感和生活体验。要学习她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学生思考、讨论:女娲造人是不是反映了人类的封建迷信思想?
1.全班自由讨论
2.教师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点拨:
预设:
(1)神话与迷信的区别。神话: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迷信: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活动的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大多产生或流行于封建社会,习惯上称为封建迷信。
(2)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瑰丽的神话故事,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阅读《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与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比较,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前提是必须拥有想象力。我国大量的神话故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希望同学们都要保有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并运用想象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课下阅读《女娲补天》,结合《女娲造人》,以《我眼中的女娲》为题写篇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母 亲
神 人
勤劳 智慧
仁爱 伟大
(感恩)
创 新
精神
21 女娲造人
一、巩固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荒(huāng)凉 蓬(fēng)勃 澄(chéng)澈 气概(gài)
B.莽莽榛榛(zēn) 袁珂(kē) 疲倦(juàn) 跳跃(yuè)
C.开天辟(pì)地 女娲(wā) 掺(chān)水 塑(sù)造
D.绵(mián)延 泥潭(tán) 振(zhèn)响 抟(tuán)泥
2.下列四句中属于反问句的一项是( )
A.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B.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
C.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
D.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B.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C.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D.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二、思考探究
4.“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5.通过《女娲造人》这个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A.蓬pēng;B.榛zhēn;D.震zhèn)
2.D(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疑问句)
3.A(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4.提示: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5.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人具有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