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8-08 16:23:35

文档简介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第1课时 汽化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知道蒸发现象,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蒸发吸热。
3.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沸点和沸腾时吸热。
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一、情景导入
二、新知探究
1.__固态__、__液态__、__气态__是自然界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
2.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液态__变为__气态__的现象,叫做汽化。
3.只在液体__表面__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4.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__越快__;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__越快__;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__越快__。
5.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温度__、液体的__表面积__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6.
取两只相同的茶杯,盛入等量温度相同的热水,将A盖上杯盖,B敞开,如图所示将它们放在通风良好的同一桌上,经过一段时间后,B杯中的水温较低,这是由于这杯水__蒸发__(填物态变化名称)更快所致。
7.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8.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会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猜想和假设: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
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为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
③给烧杯加盖子。
实验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3
95
97
98
98
98
  分析数据,绘制出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9.水在沸腾前后,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
沸腾前(图甲),产生少量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沸腾时(图乙),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将气泡内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10.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三、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汽化的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项目
蒸发
沸腾



发生地点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一定温度(沸点)时发生
汽化速度
缓慢的汽化
剧烈的汽化
相同点
由液态变为气态
四、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时间较为充足,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避免“夹生饭”的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蒸发,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2课时 液化
1.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放热。
2.了解使气体液化的常用方法。
3.能用汽化、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知道什么是液化,知道液化放热。
1.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
2.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情景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压缩体积。
3.做一做:烧开水时,在壶嘴的上方放上一块玻璃板。过一会儿,玻璃板上就会布满小水珠。请问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温度降低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板上。
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及形成原因:
现象
原因
夏天吃冰棒时,解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夏天自来水管壁有时“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水管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冒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矿泉水瓶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冬天洗完澡后,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
水沸腾时产生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锅盖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掀开沸水锅盖,锅盖内有水滴下
水沸腾时产生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锅盖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自然界中雾、露的形成
夜晚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注意:“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无色、透明,是看不见的气体。“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凡是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属于液化现象:露、雾、“白气”、“冒气”、“出汗”、“冒汗”等,通常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4.议一议: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变“模糊”。这是什么现象?若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镜片也会变“模糊”吗?
5.做一做: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还有其它方法吗?
用注射器吸少量的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再向外拉活塞。当看不见乙醚液体时,开始用力向里推活塞,注意观察针筒壁上出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归纳:1.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
6.做一做:学生在自己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体验皮肤上的感觉。
7.想一想:取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用酒精浸湿的棉球包住玻璃泡,另一支不包(如图所示),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吗?
归纳:由以上活动说明:汽化是吸热的。
8.做一做:先用温度计测出容器B中的水温,再将试管A放入容器B中,让烧瓶内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液化成水。过一段时间,再测量容器B中的水温,它的温度如何变化,说明气体在液化时要放热还是吸热?
归纳:容器B中的水温升高了,说明气体在液化时要放热。
9.议一议:蒸馒头时是最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还是最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为什么?
答:上层先熟。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水蒸气就会液化,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上层蒸格中的慢头先熟。
10.做一做: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93页“电冰箱的工作循环”,了解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及其工作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
归纳:1.液体汽化要吸收热量,因而有制冷作用,电冰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制冷的。
2.电冰箱制冷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有:冷凝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形成蒸气,同时吸热;蒸气在冷凝器中液化,放出热量,通过散热装置把热传给外界空气。
三、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对蒸发和沸腾做进一步总结。
四、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时间较为充足,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避免“夹生饭”的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液化,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讨论液化,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在探究液化的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