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彷徨/惶惑 凄婉/惋惜 惆怅/稠人广众
B.彳亍/踟蹰 寂寥/蓼蓝 哀怨/冤沉海底
C.颓圮/杞县 羡艳/羲和 寂寞/莫衷一是
D.雨巷/巷道 蝈蝈/巾帼 解脱/解民倒悬
解析A项,huáng,wǎn,chóu;B项,chì chù/chí chú,liáo/liǎo,yuàn/yuān;C项,pǐ/qǐ,xiàn/xī,mò;D项,xiàng/hàng,guō/ɡuó,jiě。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紫芝妹妹嘴上功夫虽然厉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人。
②你不要只记得春节、中秋、重阳节等四时八节去看望父母,而应该常回家看看。
③我们有铁的证据证明这是毁谤诬蔑,他们徒然心劳日拙,并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
④在文字学方面,父亲可谓学术泰斗,我们期盼他雏凤清声,以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⑤那天傍晚发生的现在回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⑥为欣赏省剧团的精彩表演,村民把操场挤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人只能爬上围墙作壁上观。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①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此处使用正确。②四时八节,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使用错误。③心劳日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使用正确。④雏凤清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使用错误。⑤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使用正确。⑥作壁上观,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使用错误。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南方都市报》记者吴斌就国家去年追回7.3亿元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扶贫资金提问,成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三个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
B.随着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南方雨势将增强,广西、广东等地明日或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C.我国代表团与美国政府进行了坦诚的、建设性的交流,表示不打贸易战,而是会进一步沟通和深入谈判,促进双边合作。
D.中国是盛产美食的国度,在全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吃得清新脱俗,有趣,甚至健康。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改为“就国家去年追回7.3亿元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扶贫资金这一现象”。C项,表意不明。“表示”的主语不明确。D项,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健康,有趣,甚至清新脱俗”。
答案B[来源:学科网]
4.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对联有关要求的一项是( )
A.上联:凤凰枝上花如锦 下联:松菊堂中人比年
B.上联:步新潮,须骑骏马驰千里 下联:兴伟业,应唤春风惠万家
C.上联:戌岁兆丰万事顺 下联:狗年祝福五谷香
D.上联: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 下联:般般合意冷添汽水热添茶
解析C项,上联的“兆丰万事顺”与下联的“祝福五谷香”均不连贯。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来源:Zxxk.Com]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来源:Zxxk.Com]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5.“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仔细分析诗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语句如“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等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暗示祖国正笼罩在深重的苦难中。
6.“那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来源:Zxxk.Com]
解析联系写作时间和背景及作者的感情,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没有被侵略者蹂躏的解放区。
7.诗歌可分为两部分,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泥”,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
8.“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诗人为何将这两行诗用括号标示出来?
解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充注释,心中家园的美好与被侵略蹂躏后的阴暗形成对比,诗人心中的哀痛触手可及。
参考答案在描写沦陷区的阴暗时,加入这种直观式的描绘,更能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及因祖国遭受的沉重灾难而产生的哀痛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0题。
无 题
邹荻帆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1948年5月
9.诗中的“大风雪”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可以从诗中找出其他意象对比揣摩。
参考答案“大风雪”象征为实现光明幸福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10.“我们温暖的血”,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小草的须里去”“五月的河里去”,意味着什么?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我们”的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即可。
参考答案意味着烈士们的鲜血唤醒了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他们形成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烈士的牺牲换来蓬蓬勃勃的革命生机。
三、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来源:学*科*网]
从全球范围看,智慧城市建设各有偏重: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点是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① ;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以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② ,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文化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关怀。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渐被重视,③ 。人文型智慧城市建设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关注较少。?
解析根据后文句式提升城市的某种功能,再联系前文信息通信技术的内容,可以确定①处为“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根据前文“以……为中心的……”的句式及后文提到的“人文型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可以确定②处的内容。第③处要注意前面的“虽然”,应从转折关系确定③处内容。
参考答案①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②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③但与人们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1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古代诗歌为内容,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杜子美在岳阳楼的楼头上,远眺关山,用老泪抒发了国破的悲怆。
解析仿写时注意人物和作品的选择。
答案示例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苏东坡在赤壁矶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旷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共25张PPT)
5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雨巷》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戴望舒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他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受到大革命失败后幻灭的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此诗发表后,引起了轰动,作者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卞之琳的《寂寞》一诗写于1935年,同年诗人还写下了《距离的组织》《尺八》《断章》等名篇。和它们相比,《寂寞》虽然看上去更朴素,更口语化一些,但其内里仍体现了一种卞之琳式的冷静而复杂的心智以及他的诗歌艺术的诸多特点。在回顾自己20世纪30年代初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著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
2.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学者。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象征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象征主义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3.解词义
(1)太息:叹息。
(2)颓圮:坍塌。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4.辨近义
(1)寂寥 寂寞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冷清”的意思。“寂寞”指孤单无聊的主观感觉,主要用于人的感受,用于物时大多是拟人用法。“寂寥”多指客观存在的空旷、冷落的现象,也可指主观感觉的孤单(这时可与“寂寞”互换,是书面语,词义比“寂寞”重)。
例句:①路边稀稀疏疏的几盏路灯,映照着寂寥的夜。
②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彳亍 彷徨
辨析:两者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彳亍”强调走走停停,不是来回走,并不一定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彷徨”是来回走,强调“犹豫不决”。
例句:①思念,是一匹瘦马,行走在时空的旷野,隐去了桀骜,淡去了风华,就这样落寞地,在天地间彳亍。
②明确持证人的权利,就是让他们寻找到一种明确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彷徨。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理解《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知识窗
象征手法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
提示: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古朴;丁香——美丽、高洁、愁怨;篱墙(景物)——颓圮、破败、荒凉。
2.诗人为何选择用丁香来描写姑娘?
提示: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 理解《寂寞》中写作手法的运用
1.运用对比手法是《寂寞》的特色。诗中共有几处对比?
提示:(1)乡下和城市的对比;(2)童年时和中年时的对比;(3)蝈蝈和夜明表的对比。
2.“夜明表”这个意象对主题的表达有何作用?
提示:衬托了中年和死时的寂寞。它有两层含义:①或许他们直到生命终结也没有融入现代文明中去;②夜明表不休止象征着“乡下孩子”们的思想、灵魂到死也没得到安宁,依旧随着夜明表无休止地旋转,即他们到死都不曾理解到生命的真谛。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在《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提示: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个主题的?
提示: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相伴,依然是寂寞。最后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时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这首诗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雨巷》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地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学以致用
请你借鉴《雨巷》的象征手法,以“松树”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棵松树,有时被人砍去枝干,但她不悔恨,不叹息,依然萌发新枝,在阳光照射下,成长为栋梁之材;有时因抗击外力受伤,但她凭借不屈的生命和力量,分泌出油脂医治创伤。长长的松针,在秋天的早晨,挂满露珠,当曙光普照时,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当夕阳西下时,晚霞为她披上了一件红光灿烂的外衣,给这片松林增添了几分色彩。要是你站立高处,抬眼望,一片葱茏。风吹来,清新的绿色中,泛起层层波澜,如大海涌起滚滚的浪潮。松涛声如海啸,如美妙的音乐,她的气势,震撼我的心灵,让我为之倾倒。有时候,走近小松树,揽一把松针,碧绿的、鲜活的生命中,一股松树特有的芬芳横溢,格外令人爽心悦目。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永远的断章
沈检江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动听。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谁派遣他来接受苦难而伟大时代的考验,让他经历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洗礼,让他来谛听民族之声和诗歌之音,要言不烦地品析现代诗歌的短长与出路?谁又赋予他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像先知般清醒地审视与评判诗的当下形态?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我一读这四行诗,就会想起丰子恺的漫画——只有丰子恺的漫画,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断章》的真谛。《断章》也许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他在胡适、刘大白等人作诗如说话的主旨指导下,以白话演绎词曲的尝试之后,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断章》之所以是绝唱,正因为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卞之琳诗风的特质。远看,一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它,像是唐宋小令的现代再现,浓郁地散发着东方的、现代的气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诗歌中是否有类似的巧思,抑或是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一种感悟的闪现和融入?《断章》是卞之琳诗作特质的最亮丽、最集中的体现,它本身是一种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咏,一种纯净心境的凸现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华的象征。《尺八》《圆宝盒》等名作,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却不如《断章》这样清澈、洗练、明净,不如《断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也许一个诗的时代,只会留给诗的历史这四行不朽的诗——回瞻诗史的时候,这四行诗永远这样清新、奇丽而朴实。我甚至有这样的设想:卞之琳为新诗和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断章。(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2年8期)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品读提示文章先指出卞之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后列举诗歌《断章》,概括出《断章》的艺术特点: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清澈、洗练、明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具有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雨巷》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显然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运用方向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理想”“追求”“理想与现实”等有关人生理想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