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陈情表
课后篇巩固提升(A)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险衅/河畔 祚薄/薄饼 行伍/行年四岁
B.床蓐/被褥 陨首/殒命 应征/应门之僮
C.日笃/辱骂 拔擢/濯足 掌握/宠命优渥
D.盘桓/永恒 逋慢/晡时 萤火/茕茕孑立
解析A项,xìn/pàn,bó/báo,háng/xíng;B项,rù,yǔn,yìng;C项,dǔ/mà,zhuó,wò;D项,huán/héng,bū,yíng/qióng。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躬亲抚养(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望)
B.门衰祚薄(福气) 夙婴疾病(缠绕)
C.未曾废离(废止) 刘病日笃(病重)
D.晚有儿息(子) 诏书切峻(严厉)
解析A项,“期”,古代丧服的名称,句中指穿这种丧服的亲族。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⑤辍耕之垄上 ⑥子犯请击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②助词,的。③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动词,到。⑥代词,他。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则刘病日笃
A.臣具以表闻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D.历职郎署
解析例句中的“日”,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C项,名词作状语,向上。A项,使动用法,使……闻。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D项,名词用作动词,担任……职位。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等到。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自夸。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明察。
解析C项,“矜”,怜惜。
答案C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李密必须尽孝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③是表达朝廷起用自己的感激。④是说朝廷倡导孝道,但这并不意味李密必须留在家里,作为“必须尽孝”的理由有些牵强。⑥是表示如果皇帝许他终养,他死后也要报恩。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表达了对祖母的孝情、对朝廷催责的畏惧、处境狼狈的忧虑、感念国恩的忠诚等情感,诚恳真挚,感人至深。
B.文章开头的“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了李密早年遭遇的不幸,起笔酸楚,奠定了全文悲凉的基调。
C.李密提及曾在蜀汉做官的经历并极力自贬,其实暗含怀念旧朝之情,委婉地表明了不事二主之心。
D.在最后一段中,面对忠与孝的矛盾,李密申述自己的难处,恳求允许他终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来源:学科网]
解析李密这样做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少仕伪朝”是出于功名的考虑,并非认同旧朝,以期打消司马炎对自己的猜忌。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参考答案(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家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2)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让我实在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十九年,皇太子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车挽运。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帝嘉纳之,遂留兵部。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丁。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既缺,人情惊骇,不可。”帝善本言。征汉庶人①,从调兵食。庶人就擒,命抚辑其众,而录其余党。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货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四出厘正之。时马大孳息,畿内②军民为畜牧所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晋王济熿③坐不轨夺爵,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四年命兼太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阳武侯薛禄城独石诸戍成,本往计守御之宜。还奏称旨,命兼掌户部。本虑边食不足,而诸边比岁稔,请出丝麻布帛输边易谷,多者三四十万石,少者亦十万石,储偫④顿充。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案设陶器,谕曰:“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选自《明史·张本传》)
注①汉庶人: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②畿内: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③熿(huáng):人名。④偫(zhì):积储,储备。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B.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C.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D.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解析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皇太子监国”“刑部右侍郎”“太子”等专有名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答案D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是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
C.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机构。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圣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材料考究,图案富丽,两端有银色飞龙作为防伪标志。
解析A项,“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有误,应为“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本为官以后,敢作敢为。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后因犯有过失被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事。不久官复原职又因事被弹劾。改任后,他善于揪出坏人,皇太子在他疾病发作时还赏赐给他钱物。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他留在了兵部。蔡信请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拒绝。
C.张本效忠朝廷,细心多谋。在征讨汉庶人时,负责处理军饷,后受命安抚汉庶人部众,并逮捕其余党。晋王朱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D.张本廉洁刚介,为人严厉。他逮捕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近臣,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案银器,并赐给各人,只有张本因自称“穷张”只得到陶器。
解析C项,“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理解分析有误,根据原文“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可知,张本是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汉庶人,从调兵食。庶人就擒,命抚辑其众,而录其余党。
(2)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是:“征”,征讨;“从”,跟随;“抚辑”,安抚;“其众”,汉庶人的部下;“而”,表并列;“以”,认为;“乃”,才。
参考答案(1)征讨汉庶人朱高煦时,张本随从调度军粮。朱高煦就擒后,张本受命安抚他的部众,而且逮捕他的余党。
(2)皇上认为军士很艰苦,没有听从建议减少。其余的下交朝廷商议,张本等人坚决不同意,于是停止施行。
参考译文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任工部左侍郎。因犯法免掉官职,照样穿着官服处理政务。第二年五月恢复官职。不久在奏牍上书写官衔,把“左侍郎”之“左”误写成“右”,被给事中弹劾。皇帝命令改授官职为工部右侍郎而宽恕了他的罪过。永乐七年,皇太子监国,上奏任命他为刑部右侍郎。善于揭发奸谋,命令管理北河的漕运,亲自前往测量视察,设立程限和进度,船行驶得以没有滞留。恰逢疾病发作,太子赐给他狐皮衣服、帽子和钱钞,派医生疾驰前往治疗。永乐十九年,皇太子将要出征北方,命令张本和王彰分别前往南北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监督有关官员造车运输军饷。第二年,便命令张本督管北征的粮饷。仁宗即位,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务。皇帝召见,评论时政的得失,并且请求严格整饬军备。皇上赞赏地采纳了这些建议,于是把他留在了兵部。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请求征取军匠的家属隶属锦衣卫。张本说:“军匠有二万六千人,分属于二百四十五个卫所,作军匠的人短时间役使一个人。若把他们家属全部收编进来,一家以三四个人计算,数目将近十万。能被役使的军士本来就紧缺,人心会惊恐,不可如此。”皇上认为张本的建议对。征讨汉庶人朱高煦时,张本随从调度军粮。朱高煦就擒后,张本受命安抚他的部众,而且逮捕他的余党。回来后因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而免除军籍,反而强拉平民百姓充实军队,于是向皇帝报告。皇上挑选朝廷大臣出京到各地去纠正整顿。当时马匹大量繁衍,京郊内的军民为畜牧所困扰,张本请求分散放牧于山东、河南、大名等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而始。晋王朱济熿犯了图谋不轨的罪行被削夺封爵,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宣德四年,命张本兼任太子宾客。户部因为官田的租税减少,经费开支不能供给,请求减少外官的俸禄和生员、军士每月的供给。皇上认为军士很艰苦,没有听从建议减少。其余的下交朝廷商议,张本等人坚决不同意,于是停止施行。阳武侯薛禄修筑独石等守边的城堡完成,张本前往谋划守御事宜。回来后上奏,符合皇上旨意,命令兼管户部。张本担心边防储粮不足,而各边塞连年丰收,请求拿出丝麻布帛送到边塞交换粮食,多的三四十万石,少的也有十万石,储备顿时充足。宣德六年病逝,赐给丧资三万缗,葬祭很丰厚。张本廉洁刚直有操守,崇尚严厉很少宽恕。审判朱高煦党羽时,被迫相从的人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身边的大臣,银器每人摆一案桌,用这些东西赐给他们。唯独在张本的桌子上摆设着陶器,皇帝告谕说:“你的号是‘穷张’,银器没有用。”张本叩头道谢,他被皇上如此知遇。
三、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① ,但文艺不能机械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② ;还是一把斧头,可以创造生活。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③ 。?
参考答案①文艺要反映生活(或:文艺反映生活等) ②可以反映生活 ③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童书分级阅读”大有必要,孩子如果能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去选择不同类别的童书,就必然能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进而使阅读能力有质的提升。可以说,实行童书分级阅读,就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并一生与书为伴。
①不是选择了不同类别的童书,就一定能使精神营养充足。
②?
③?
参考答案②不是精神营养充足了,阅读能力就一定会有质的提升。③不是实行童书分级阅读,孩子就一定能一生与书为伴。
课后篇巩固提升(B)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Zxxk.Com]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改变。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慰问。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任命。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落下。
解析D项,“薄”,迫近。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看见;B项,均为“怜惜”;C项,经/行走;D项,亲自/亲人。
答案B
3.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谨拜表以闻
D.圣朝以孝治天下
解析例句为“介词,因为”。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凭;C项,目的连词;D项,介词,用。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A项,“闵”通“悯”;B项,“蓐”通“褥”;C项,“厌”通“餍”。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仇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工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有改动)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解析“上言”指向上报告,报告的对象是朝廷,不可能是“蜀民”,可排除A、C两项。“众”作“颇服其先见”的主语,而不是作“李顺”的宾语,可排除D项。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人,因其主要分布在成周雒邑以北,又称北狄,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B.廷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处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解析“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去世后赠官工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B项,“都能够安于职守”错,他调任福州知州时,并不安于工作,而是多次上表,请求回京。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2)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是“富殖”,富足;“潜”,暗地里,悄悄地;“赍”,携带;“商赀”,财物;“缀行”,成群结队;“窃”,私下里。
参考答案(1)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
(2)(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
参考译文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叫许信,父亲叫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后唐末年,许唐知道契丹将扰乱边境,告诉他的父亲说:“如今国家的政治败坏松弛,狄人必定乘着这一机会而侵扰中原,那么朔州、易州地区,百姓会遭受狄人侵扰的兵灾。假如不立即离开,将要被俘虏了。”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不久,晋祖受天命改朝换代,果然用燕蓟之地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定居睢阳,娶李姓人家的女儿,生许骧,长得非常清秀。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
许骧十三岁,能写文章,擅长作词赋。许骧在太平兴国初年到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为京兆尹,很了解他。等到廷试,考中甲科,初入仕为将作监丞、益州通判,被赏赐钱二十万。升右赞善大夫。恰值取消副使,他调任郡州知州。召回,任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许骧改任江南转运副使。洪州、吉州上交朝廷供品的运输船遭水损坏货物,主管官吏害怕犯罪,故意弄翻了船,审理案件的官员按欺骗、盗取国家财物的罪名查办他们,判处流放处死的有几百人。许骧立刻前去审讯,得到这件事的真实情况来上报朝廷,许多人获得从轻处罚,皇帝下诏对他褒奖。许骧又进言:“抢劫的盗贼发配流放,遇到大赦被免罪的,回到本乡,仇视那些告发逮捕他们的人,许多人被杀害,从现在起请把他们安置在军队。”下诏许可。许骧升为正使。端拱初年,他被任命为主客郎中,不久调任福州知州。多次他上表请求回京,不等答复,进京上朝,皇帝召见他,让他在便殿回答问话,询问许久。他改任工部郎中,(向皇帝)进言:“蜀地百姓轻浮容易动摇,应该选择忠厚的人安抚他们,作为防备。”不久李顺叛乱,大家非常佩服他的预见。朝廷命令他管理审官院,升为御史中丞,因为生病坚决辞让,皇上没有答应。上朝道谢时,皇帝让他坐下,慰劳问候,拿出良药赐给他说:“这是我服食有效验的。”后来许骧因为长期生病不能正常任职。真宗即位,他改任工部侍郎。许骧多次求小州养病,因为入朝有失礼仪,被御史检举,朝廷特地下诏不追问,任命为单州知州。许骧咸成平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赠官工部尚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9~10题。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来源:学科网ZXXK]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①陈孟公:东汉名士陈遵,字孟公。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 “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子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联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两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一联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此外,本诗一、二联还运用了对比,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解析B项,“久阔”是指分别太久;D项,“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从最后一联可以看出是直抒胸臆。
答案BD
10.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病”“不受折简”“久阔今何如”“作荐鹗书”“功名勿念我”“扫除”等均包含有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对世风的感叹。如“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暗示了当时世风日下、请托盛行的情况;没有才德的俗人纷纷到“我”这里来求官做,这让“我”十分疲惫。②对友人的思念。如“城东陈孟公,久阔今何如”,作者对贤才的渴望,对老朋友的挂念之情,跃然纸上。③对功名的鄙弃。诗歌的尾联“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厌弃之情。
三、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① ,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② 。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③ ,即“神似”。?
参考答案①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 ②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③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地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可见,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若不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①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②?
③?
参考答案②彻底控制雾霾未必就能吸纳得了优秀人才。③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也未必单靠控制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