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22: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⑤汉代以后,统治者的“独尊儒术”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他们主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对于这两种儒学,学者们分别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显然,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大夫”与“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大夫”的政治责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批判。
(选自2017年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士人创造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的目的就是要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
B.儒家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朝廷命官后,就只追求在国家政治上承担的相应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C.儒家士大夫坚持“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而坚持“大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D.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思想信仰大体是一致的,但其内部也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形成了不同思想体系和不同派别。
解析A项,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项,“就只追求在……”理解偏颇。C项,两个“就会”不合文意,原文是“可能”。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细分为“士”和“大夫”两类,他们分别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B.本文按照“士”和“大夫”的关系、“士”向“大夫”的转变、“士”和“大夫”的职责逐层展开议论的。
C.文章第③段重点论述了儒家“士人”向“大夫”转变的内因,即“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D.第④段由“士”与“大夫”社会身份、思想视角、社会立场等的不同,推论出不同形态儒学产生的原因。
解析B项,理解错误,文章不是“按照‘士’和‘大夫’的关系、‘士’向‘大夫’的转变、‘士’和‘大夫’的职责逐层展开的”。文章逐层论述的是儒家士大夫的身份不同,其价值取向就不同。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往往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大夫”往往要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
B.儒家士大夫的分化先是因为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进而认识有偏重,最后形成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C.汉代以后,不同形态的儒学就表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者分别对儒家士大夫的“大夫”与“士”有不同职责的强调。
D.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个学派的区别在于两者强调的职责不同,并且两者的关注点不同,一个关注政治功能,一个关注思想文化建设。
解析A项,“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的说法武断,且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A
二、诗歌鉴赏(16分)
(一)(2018全国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4~5题。(8分)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来源:Z§xx§k.Com]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A项中“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这首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开头的反问其实是蕴含了对精卫的同情与赞扬。
答案A
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8分)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宋]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6.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影同孤”表明形单影只,诗人虽志向远大却不免有孤寂之感。
E.王安石的诗歌,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解析B项中“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答案BE
7.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解析分析这一联的情感,既要结合注释理解“鲈鱼堪脍”典故的含义,又要结合全诗,理解“慷慨”“悲歌”的原因。要注意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2018全国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来源:学科网ZXXK]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以父仲淹荫”是“知陵台令兼永安县”的原因,据此排除B、C两项。“京西转运使”是官职,“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在语法上讲不通,据此又排除A项。所以答案为D项。原文为: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答案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解析“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曾布畏惧范纯礼,激怒王诜,使其对范纯礼心生怒意。王诜于是诬陷范纯礼对皇上不敬,范纯礼罢免为端明殿学士、知颖昌府,提举崇福宫。
答案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解析(1)方:当,正当;务:致力,专力从事;虑:忧虑,忧愁;患:祸害,灾难。(2)若:假如;蔽罪:判罪;好生:爱惜生灵,不事杀戮。
参考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 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还朝,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郞出京知遂州。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地加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府尹治理苛严,范纯礼说:“宽严相辅相成,这是圣人的规范。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从此一切用宽厚的方法处理。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怎么能够惩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用施刑罚,足够作为教训了。” 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直称皇上御名,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去世,终年七十六岁。[来源:学科网]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18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来源:学科网]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病的修改。A项,“经历了……的航次和……的调查”中,“经历”与“调查”搭配不当。C项,“经历”与“航次”搭配不当。D项,“执行”与“航次”搭配不当。
答案B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前文说“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后面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室名称。因此,横线处要填“大洋一号”像迷宫一样,有许多实验室,让人迷路之类内容。A项,陈述的是实验室多,像迷宫,陈述对象不对。B项,“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跟前文衔接不畅。C项,根据语境,“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与“迷宫”相照应,且与“对不熟悉的人而言”相互应和,故C项正确。D项,陈述的“分辨不出方向”与后文不衔接。
答案C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在文段中辨析近义成语,语境是十分重要的参考。第一处应为“应有尽有”,这里强调的是大洋一号的“先进性”而不是其全面性。第二空用“一览无余”或“一目了然”均可,两词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遗漏。第三空,“轻而易举”,表示不费力气,“易如反掌”形容简单容易。结合“抓取”这一语境,用“轻而易举”更好。第四空,“东山再起”用来形容人重新被重用。这里应该用“再接再厉”,与前面的“不断进步”衔接更好。
答案B
1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拙作奉上,甚感惶恐,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解析A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C项“笑纳”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D项“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
答案B
16.仿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文段语意完整。(8分)
从古至今,离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把握“示例”的特点。“示例”是写“别离”的句子,其句式特点为:名人名句与“这是……的‘……别’”的组合。答题时应先联想到与“别离”相关的名句,再根据相关名人构思句子。
答案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来源:Zxxk.Com]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比尔教授应邀来中国演讲,在发现最前排无人入座的原因是怕被提问时,微笑着鼓励大家坐第一排,他说:“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创造机会才能被人赏识。”
请理解领悟材料含意,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的含意比较明显,就是要给自己自信,敢于亮出自己,从而获得被人赏识的机会,并取得成功。其实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了一个立场,就是要敢于表现自我,善于亮出自我;二是表达了敢于表现自我和善于亮出自我的意义。这两点是写作的关键。个性表现和张扬自我,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创新型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例文
破茧而出
固守在茧中,永远都是一只丑陋的蛹;破茧而出,才可化作美丽的蝶。
——题记
一只美丽的蝶,在挣脱茧的束缚后,才得以展现自我。
然而,人们却不像蝶一样,偏偏小心翼翼地为自己裹上一层厚厚的外壳,生怕自己被别人发现、关注,不敢伸出自己的臂膀,不愿面对外面灿烂的阳光,不敢释放胸中积聚的能量。其实,这样做,在拒绝伤害的同时也拒绝了亮出自己。
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时代,更是创新发展的时代,大家应该转变观念,应该展现自我,塑造自我。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有的人面对每一次机会,都悄悄地放弃了。虽然眼中尽是不舍与渴望,但双脚却已不自觉地将自己引向最黑暗的角落。那句“枪打出头鸟”的古训,总像紧箍咒一样困束着我们。不敢走到阳光下展示自己,只在黑暗中默默地遐想,这已成了人们的习惯。这种所谓的“谦让”,所谓的“谦虚”,无形中扼杀了塑造自我的自信,凝聚成了一个“怕”字,怕在这场角逐中成为牺牲品。因为太怕,宁愿放弃,也不愿踏出尝试的脚步。于是,我们退缩成一只只蛹——不敢沐浴日光的蛹,一只只会为自己的丑陋而自卑,却不知道走出去自己就会变成美丽的蝶的愚笨的蛹。其实,正是我们用自己亲手编织起来的茧将自己藏了起来,让所有的光芒销声匿迹。这是人类的悲哀!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只破茧的蝶,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放弃胆怯与懦弱,勇敢地破茧而出,舒展腰身,在万紫千红中描绘属于自己的色彩,向着广阔而美丽的苍穹扇动有力的翅膀。
不要丢弃自我的本色,一定要勇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满怀信心地向着下一个关口迈进,努力成为强者、胜者。
打开一扇窗,放进一缕阳光;打开一扇心窗,增添一份自信;卸去沉重的外壳,用真我赢得世界的褒扬。如果你还在黑暗中徘徊,请你鼓足勇气走出来,阳光灿烂的世界需要你用热情和激情去拥抱。用自信做一双强有力的翅膀,在天空自在地翱翔,无须刻意将自己隐藏。我们要自信地站出来,大声地向世界宣告:我已不再是茧中丑陋的蛹,我已是打破束缚,绽放美丽的蝶!
…………
蝶,在花间起舞,只因它已捅破那层束缚它的厚重的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