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每小题5分)
(2018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是对第1段“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正确整合转述。B项,是对第2段“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的正确整合与转述。C项,是对“‘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的正确提炼与概括。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3段结尾处:“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于文无据。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A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B项,是对文章第2段、第4段内容的概括,相关语句为“新子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等。C项,是对第3段内容的概括分析,相关语句为“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等。D项,是对文章第4段内容及层次的分析,由“从逻辑上说”“从现实的过程看”可判定其正确。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2段的“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B项,是对第3段“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的整合概括,与文本内容相符。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相关语句为第4段的“……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中的“逐渐过渡”错误,由第4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剑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来源:学科网]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地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他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作“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洗笔池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齐白石生活十分节俭,他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着方面“从一而终”。
B.齐白石关心学生,对学生慷慨大度。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不避人,画技毫无保留。
C.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穷日子的人,他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
D.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是一个普通木工,后独闯北京,艰难谋生,才成为一代大师。
解析D项,强加因果关系,早年的困顿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来源:学科网ZXXK]
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洗笔池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解析A项,“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B项,“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错,葛朗台是真吝啬,齐白石是节约俭省,而非真吝啬。E项,“天真童趣”说法不准确,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只有齐白石为许麟庐的大儿子画青蛙一事略显其“天真童趣”。
答案CD
6.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回归原文,找出黄永玉、曾熙、程砚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通过阅读和分析不难得出,黄永玉出现在文章第二至四段,写黄永玉的经历是为齐白石的节俭提供佐证;曾熙出现在文章第十二段,写曾熙是为了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程砚秋出现在文章第十四段,写程砚秋起到了类比的效果,程砚秋为抵制日伪政府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齐白石为躲开敌伪的拉拢张贴告白,这一类比,揭示出了时代背景,表现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参考答案写黄永玉是用黄永玉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说明齐白石的近乎吝啬的节俭。写曾熙是将曾熙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写程砚秋是将程砚秋同齐白石进行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保持民族气节的不易,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表达题(共8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2018全国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苟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来源:Z#xx#k.Com]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一句的主语是“创新”,C项和前面的叙述主体一致,上下文衔接更顺畅;C项是常式句,简洁自然。A、B、D三项要么换了陈述对象,要么用被动句或添加不必要的介词结构,破坏了句子的简明性和连贯性。
答案C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寿终正寝”强调事物的自然灭亡,“无疾而终”强调“终”的方式。语境指戏曲可能自然消亡,所以应用“寿终正寝”。“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泛传播。“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语境强调的并非“一时”,应用“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是指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而“博采众长”更强调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和梅兰芳艺术水平和艺术追求吻合得更好。“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实际上并不理解。“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语境只强调简单模仿,所以选“照猫画虎”。
答案C
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的部分共两个分句。第一分句中,“不是”的宾语中心语应是“创新”,画线句子中,“不是”的宾语中心语却是“眼花缭乱”和“创新”,造成了句子结构混乱,所以应在“眼花缭乱”前加上“令人”。第二分句的主语不能是“戏曲的创新”,而应是“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的做法,所以本句犯了“主语残缺”的毛病,应加代词“这样”。据此可判定正确项是B项。
答案B
10.请说明下面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5分)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看清画面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一定的顺序去描述,注意组织语言时要做到准确、简明。
答案示例内容:孩子背上长着美丽的翅膀,家长却正在用硕大的剪刀剪孩子背后的翅膀。(2分)
寓意:翅膀象征着孩子的想象力、自由、个性等,剪翅膀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和个性。漫画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3分)
11.(2018全国1)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得体。题干明确说“五处不合书面语体”,根据这一提示,检索这个文段,可以发现“堵住”“管子”“换掉”“打算”“正遇上”这五个词语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用意思相同的书面语进行针对性修改即可。
答案示例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12.(2018全国1)右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解析这是一个专业发展规划的“流程图”,对这类题目,课标全国卷早年多次考查。可根据图示的先后顺序,逐项说明即可。编写个人发展计划,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据此进行“个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订“操作策略”,开展“评估反馈”,还要根据“评估反馈”的情况,对原来的分析进行调整修改。
答案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四、写作(6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不同的人对同一“空谷”有不同的想法。同一对象,不同印象,不同感受,是所有联想与感悟的出发点。
以这一出发点为议论发端,以两种想法为议论对象,探讨三者(空谷与两种想法)或两者(两种想法)的关系,并运用联想加以拓展即可。如果突破材料中的两种想法,举出第三种乃至多种想法,进而指出局限于两种想法的狭隘性,对材料进行反思式、质疑式的批判论述,探讨尊重差异的必要性,或探讨文化、审美诸方面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等也可。
“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可以联想到各种社会存在与精神存在,人生、事业、学业、历史、科学、审美、制度,可涉及困境与通途、绝境与突破、消极与乐观、危机与生机等。两者关系并非只有绝对对立一种,也可说出两者相互转化,更具思辨性。
文章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构思:
(1)面对时代发展的悬崖峭壁,面对社会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却集体失声,呼吁知识分子应挺身而出,匡正不义,痛陈时弊。
(2)对人们将空谷自然而然联想成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的行为进行质疑,指出这是一种贴标签的现象。呼吁人们跳出标签的桎梏,永葆独立的思想。
(3)针对同一空谷却让人产生不同联想的现象,得出应当理解差异存在,并尊重差异的观点,希望最终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4)从材料中得出现实中的人更多地从实用性方面看待事物的观点,提倡多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去挖掘、感知、享受美。
(5)从材料中的空谷联想到当前文化传承的空谷,对于当前文化断层现象,我们不应把它当作悬崖峭壁,而应将其看成栈道桥梁,努力找到出路。[来源:Zxxk.Com]
例文
于逆境处捡拾一地馨香
古希腊圣哲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诚哉斯言,人生,就如同颠簸于穷山恶水之境的一段非凡旅程,有时要经历深渊,有时需涉过险滩,但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敢于同逆境搏斗的心。就像龙江剧艺术家白淑贤的“见谷架桥”的人生信条,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份对生命的挚爱与热忱,姣姣如经云之碧月,飘飘若流风之茜雪,尽拾一地乐观、淡然之馨香。
“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作家沈从文,在被有些人质疑文学才华时,他淡然地付诸一笑,而后扬鞭东指,在别人的呶呶不休中,到达成功的彼岸。走在生命的雨季中,他波澜不惊,笑看朗月照花;坠入人生低谷,他步履从容,清吟一世风华。他用乐观淡然的画笔描绘出一幅锦绣遍地的人生画卷,于逆境处拾得一地馨香。[来源:Z.xx.k.Com]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一位行走在人间四月天的才女,纵使斗转星移,流逝的时光之水也无法冲走她的绝世风华,反而像那醇香美酒,时间愈久愈迷人,愈耐人寻味。20世纪30年代,她不顾疾病缠身,奔走于穷乡僻壤、荒山野岭之间,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察研究中国古建筑。即使命运向她发出狰狞的冷笑,她依旧用泠泠清音对生活说:“我认定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林徽因用乐观的态度于逆境处翩然起舞,与灵魂缱绻共舞。
“虽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为失败而灰心,也不可以为困难而却步。”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在风雨如磐的封建统治时代,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以坚忍不拔之毅力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即使在内外交困之中,也未曾轻言放弃,历经艰难困苦,终于成功。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韩信受胯下之辱,依旧如雪底苍松,耐得严寒,宛若羽化之仙;苏轼遭受“乌台诗案”,仍草履一双,清风自在,烟雨任平生;弘一法师受“唾弃之辱”,仍淡定从容,有光风霁月、宠辱皆忘的傲岸。
“物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人不经苦难则德慧不成”,乘一叶载满乐观与从容的扁舟,于苦海中乘风破浪,待到云淡风轻、天朗月明时,尽拾一地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