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鸿门宴
课后篇巩固提升(A)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鲰生/陬邑 卮酒/栀子 戮力/戳穿谎言
B.玉玦/口诀 樊哙/市侩 目眦/龇牙咧嘴
C.瞋目/缜密 参乘/党参 谄媚/切而啗之
D.刀俎/狙击 芷阳/福祉 钓鱼/不胜杯杓
解析A项,zōu,zhī,lù/chuō;B项,jué,kuài,zì/zī;C项,chēn/zhěn,cān/shēn,chǎn/dàn;D项,zǔ/jū,zhǐ,diào/sháo。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距关,毋内诸侯
解析D项,“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允许进入。A项,无通假字。B项,“蚤”通“早”,早些。C项,“不”通“否”,否则。
答案D
3.对下列各句中活用类型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解析C项,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眦尽裂
眦:眼角。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跪直身子。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解析D项,西向:面向西方。
答案D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刘邦智谋的一项是 ( )
①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是樊哙为刘邦找托词;⑤是张良替刘邦找借口;⑥是范增对项羽等人的责备。
答案B
6.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刘邦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解析A项,“有防范,害怕他逃跑”说法错误,当时项羽已没有防范之心。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参考答案(1)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
(2) 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小人之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朝的后继者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埋葬。
B.愿沛公且留壁[来源:学+科+网Z+X+X+K]
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解击之
解:通“懈”,松懈。
解析A项,葬:这里指厚葬。
答案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以”均为介词,引出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C项,“与”前者是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和、同”;后者是连词,表示并列,也译为“和、同”。D项,“而”均表示修饰,不译。
答案C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①是说在沛公出辕的时候,张良所采取的行动;③是对沛公的希望,不能表现出其运筹帷幄的特点;⑥是说张良平时的做为。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不会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急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解析B项,“让沛公带兵攻击”不对,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
答案B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3)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解析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好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参考答案(1)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3)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呢?
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三、语言运用
13.根据下面的语境,用《鸿门宴》中的名句填入横线处,把文段补充完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连连向延安发出“和平谈判”邀请函,当时党内很多人士在分析当时形势时都认为“ ”,我们不能去。也有人认为国民党是以“和平建国”为名,其真实目的是解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真可谓是“ ”。但毛泽东却认为,虽说“ ”,但凡事都要从细枝末节做起,只要有一线希望,中国共产党就要用全部的真心去争取。?
答案示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4.在《鸿门宴》中,司马迁用他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你的理解,从中选择一个人物,为他写一则点评。
解析作答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既要突出主要的特点,又要全面,注意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参考答案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死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课后篇巩固提升(B)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要项伯
D.距关,毋内诸侯
解析A项,“具”通“俱”。C项,“要”通“邀”。D项,“距”通“拒”,“内”通“纳”。
答案B[来源:学*科*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Zxxk.Com]
A.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解析C项,“如”在这里是动词,“到……去”。
答案C
3.对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
A.①/②④⑥/③⑧/⑤/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解析①是动词,担任;②④⑥是介词,给,替;③⑧是动词,是;⑤是动词,结为;⑦是介词,表被动。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属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A项 ,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C项 ,宾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段的大意,然后再根据一些语言特征进行断句。如“初”表示时间,可停顿。从“先”“次”来看,属于时间顺序,可断为“先南曹/次考功”。“又不得诉长吏”的主语为“选者”,因此可放在一起。因此选D项。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题宜用直接选取法。近侍“职位很高”不对,有些近侍职位不一定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过于绝对。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来源:Z_xx_k.Com]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宜用“题文对照法”,依次比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不正确。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参考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皆不敢去,朝廷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驳斥他们,就会有损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做得对。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就把他们全部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却自动改变了。朝廷召任他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访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人所做的事。”知颍昌府移到大名。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谧号文定。
三、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例句,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答案示例(1)范增气愤地摔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2)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①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② ,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对虾日常的长期观察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③ ,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解析读后可知,语段主要描述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条件,第①处可根据前文“有赖于思想感情”和后文“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可得出“而思想感情的产生”;第②处可根据前文“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可知,接下来应该是必须做什么,然后再根据后面的齐白石画虾的过程可知,要身临其境,由此得出答案;第③处是从反面说如果不按照这种过程就得不到好的结果,因此第③处可联系前文“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得出“如果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参考答案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必须身临其境 ③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诺贝尔奖公布,又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何时能再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其实大可不必担忧,我们不是已经有了莫言和屠呦呦吗?有了开头必将有后来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这自然会拉近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进步巨大,只要每年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肯定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①有了开头不一定就有后来者。[来源:学*科*网Z*X*X*K]
②?
?
③?
?
参考答案②中国的高学历者越来越多,并不一定能拉近与诺贝尔奖的距离。③每年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并不一定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