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22: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8全国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来源:学#科#网Z#X#X#K]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答题区间在文本首段,“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项,强加因果。文本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C项,“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是为了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D项,依文意,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工具是“被遗忘权”,见末段“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开头在阐释了“被遗忘权”的含义后,就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来论述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项,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分别在文本第二、三、四段,论证逐层深入。C项,文章的立论基础就是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判断该项的正误也可参照选文的题目。D项,文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全新论证”。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文本第三段说,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的修复和更新机制,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018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赵一曼女士[来源:Zxxk.Com]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来源:学#科#网Z#X#X#K]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分析。A项,是对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诠释,与小说内容契合。B项,“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误,原文是大野泰治在给上司的报告中陈述的一种假设“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暗示”一说无中生有。C项,是对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诠释,言浅意深,与小说内容吻合。D项,是对小说环境中典型场景作用的阐释,有利于表现小说特有的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分析正确。
答案B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题干给出了概括的两个角度:“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解答此题,要首先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着这两个性格特征,然后分点分析。“拔俗”的文人气质,如:她对丁香的喜爱,她用温情和诗意的语言文字感化护士韩勇义和董警士,使他们了解民族大义,投身到抗日运动之中,等等。“职业军人的冷峻”,如她在敌人的严刑之下不屈服,面对死神“淡淡地笑了”,表现了她的凛然大义和从容淡定;在对儿子的教导上,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参考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题干已经明确了“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一叙述方式,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思考从“历史”的角度写的好处:真实、客观,能让人们理解英雄、敬仰英雄。其次,从现实角度看历史,能让当今的人们铭记历史,凸显小说的现实意义。再次,两者的交织穿插,利于灵活叙事,相互印证,体现艺术的真实。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8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是对材料一中潘建伟教授的观点,“量子通信”可以“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的正确转述概括。B项,是对材料二“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及“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的整合提炼,与文本相符。C项,是对材料三中“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的正确提炼。D项,偷换概念,“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错,文中是“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A项,是对材料一中“‘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等语句的提炼整合,与文本内容一致。B项,是对材料一中“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的概括,与文本一致。C项,无中生有,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没有“强占市场份额”的相关表述。D项,是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概括提炼,与文本内容一致。
答案C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倾向。此题两问,解答本题可以从第二问入手,三则材料出处不同,角度不同,报道的出发点和看问题的视角自然不同。《人民日报》的报道是介绍我们的科研成果,彰显我们的科学成就;《自然》上那篇文章是人物通讯,其写作的侧重点是对潘建伟及其团队的介绍;日本的《读卖新闻》则是从日本和中国的对比,凸显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发展的迅猛,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来源:学#科#网]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解析C项,“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错,应该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启用的。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解析D项,“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不准确,傅尧俞只是告诉王安石世人对于新法的态度。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5分)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5分)
参考答案(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2)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参考译文傅尧俞,字钦之,本是郓州须城人,后迁徙到孟州济源。十岁就能写文章,等到考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石介每次拜访他,傅尧俞都在家中读书,石介说:“你年纪轻轻就科举得中,却不知游玩以相娱乐,为什么呢?”傅尧俞说:“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并没有其他原因。”石介大为叹息,认为他是个奇才。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祐末年,任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傅尧俞上奏说:“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英宗即位后,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任为起居舍人。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政事由皇太后一人处理)英宗的病痊愈以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英宗。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宫外议论纷纷,传言您和皇上之间有隔阂。我认为最能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并传扬了。”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宋哲宗即位,提拔傅尧俞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任命他为中侍郎。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哭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傅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14~15题。
池上早秋①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解析C项,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答案C
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解析本题在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考点的同时,还考查了鉴赏诗句对表达“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作答时,最全面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感;其次,答出诗句在全诗中的结构意义,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描述了蜀道的高与险,飞禽走兽都难以飞越与攀援。?
(2)杜甫在《登高》中用“            ,            ”两句展现了落叶飘零,江河消逝的景象,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哀。?
(3)李贺的诗想象瑰奇,如《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的“            ,            ”两句想象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写得非常精妙。?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18全国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气势非常大。根据后面的“盛举”可以判断此处侧重强调迁徙规模之大,应选择“波澜壮阔”。“随波逐流”意思是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此处重在突出动物迁移是有明确路线的,并没有上升到立场的评判,所以选择“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此处强调科学家不停的探究,应选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此处强调希望科学家能有新发现,所以应选“引人入胜”。
答案B
提个醒
1.在意义上,成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有些考生以今训古,出现成语误用中最常见的错误——望文生义。
2.每个成语都有其确定的适用对象,若扩大或缩小其范围,或者对形似的成语不注意其细微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张冠李戴的错误。
3.成语大都带有一定的感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使用成语要审慎区别褒贬,否则会导致褒贬不当的错误。
4.成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限制性、修饰性词的意思矛盾或重复或不能搭配,如果不注意,会导致搭配不当的错误。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同时也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画线句子“通过……作为”属于句式杂糅,可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或“它们通过海岸线等参照物”。排除A项、D项。“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析”,辨别分析。此处强调动物能通过“助航设施”分清方向,没有“分析”的意思。据此,可排除C项。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就是说”即指下文是上面描述的情况的抽象的概括,应该是结论性的话,年轻乌鸦的能沿祖辈路线迁徙说明它们通过遗传获得了上一代的方向感,A项中“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错误,可排除。B项,主语是“它们”和后面的句子“它们天生就……”主语重复,可排除。D项,强调的重点成了“上一代”,和原句想要强调的重点不同,可排除。
答案C
20.(2018全国2)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看,本题词语的错误表现在语意不准确、语体风格不一致两个方面。“语意不准确”主要涉及近义词的辨析,“语体风格不一致”主要涉及口语和书面语的得体运用。其中“参加者”和“等着”两个词是口语,用在要求正式严谨的“启事”文体中是不合适的。“打探者”“关爱者”“征询”等词表意不准确。
答案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④“征询”改为“征集”;
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21.(2018全国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扩展语句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先把后两行的词语按照“奋斗”“团结”“梦想”分组,分组正确了,解答就容易了。每组前两个四字词语的语序可以互换。
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四、写作(60分)
22.(2018全国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从材料呈现方式上看,与去年一样,都是组合式的多则材料,不过今年是以句为单位,而且以近似大事年表的形式展现了十八年来对“世纪宝宝”成长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新千年,新世纪,新时代,世纪宝宝诞生;汶川大地震,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废墟上复兴了一个民族的期待;北京奥运会,传递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普世价值,昭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天宫一号,志在星空,代表科技和创新的力量,印证了中华儿女与宇宙对话的足迹;村村通、精准扶贫,脚踏实地,代表对民生的切实关注;互联网的普及,构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这些材料给出了作文内容上的限定。而“以上材料”的限定要求,显然是对考生在写作时,引用单一材料的提醒与忠告;联想与思考,思想飞扬与自我思辨,构成了这篇文章的隐性限定。
从写作中心要求上看,材料后的提示更为重要,其关键词是“际遇”“机缘”“使命”“挑战”“追梦”“圆梦”等。十八年的成长中,社会给了你怎样的“际遇”和“机缘”?你是怎样抓住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挑战”,呈现你“追梦”“圆梦”的历程与感悟的?自我之梦是如何与家国梦、复兴梦同步实现的?“与时俱进中国梦”,这是文章隐含的中心。写作重点在“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呈现自我梦想、表达理性思考,展现自我期许,宣示自我担当。文章写作时,要特别注意点面结合,避免大事年表的流水账弊端,显露自我思考,择取典型材料,以点带面,以场景代替空泛叙述,以细节代替大段铺垫。
从行文形式上看,想象将你的联想和思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写作中要有对象和交流意识,注意时空错位及“时光瓶”的限制,材料内容无论如何选择,自然可以选择多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呈现之时应注意材料暗示的娓娓道来的对话特征,条分缕析、平实理性的客观分析,激情洋溢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平衡。推荐用对话的形式,以回忆“我们的时代”,去勉励下一代的青年们。同时也给出了文体上选择记叙、抒情文的可能,书信体是最佳选择。
例文
怀揣着梦想,与时代同行
   ——致2035年的学子们
2035年的学子,当你打开“时光瓶”,读到这篇文章时,你一定会惊讶它已与你同龄:惊讶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惊讶我们的梦想与追求。是的,十八年后的社会有了怎样的变化,现在的我还无法知晓。但我这个“世纪宝宝”,过去了的十八年的成长经历启示了我: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是个人的梦想,而怀揣着梦想,与时代同行,是我们青年学子的人生追求。
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痛苦与欢乐并存的时代,但我们仍执着于“前行”的梦想。2008年,当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我们默哀生命的消亡,也懂得了在灾难过后更需负重前行。映秀镇地震遗址上的断壁残垣,在静默中向人们诉说着,自然变迁中有人类血的印记。救灾现场,一个稚童庄重稚嫩的军礼,曾深深地印刻在国人的心灵,挥之不去。这是一个民族的思考,也是一个民族复兴的表征。也就是那一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以51枚金牌、43项世界纪录的成绩令世界瞩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毅与刚强。赛场旁,傅园慧一句“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在走红网络的同时,也呈现了青春的飞扬。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一个历经磨难但砥砺前行的时代。
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国计与民生并举的时代,我们始终执着于“发展”的理念。2013年,天宫一号在太空开启了首次太空授课,全国的青少年们第一次在电视前领略了太空的神奇,这是科技发展才创造出的机会。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风沙飞扬的黄土路变成了干净的水泥路,村民们不仅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国家的力量。君不见,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左手拿一部智能手机,用颤巍巍的右手点开界面,与身在异国的孙子视频聊天……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一个国计民生同步发展的时代。
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过去与未来交织的时代,我们始终执着于对“富强”的追求。2013年开始的“精准扶贫”,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每年脱贫人数最多的国家。曾经贫弱的中国,正成为无数国家脱贫事业的典范。2017年,在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普及率已超全球平均水平,更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这更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时代,一个承前启后跨向富强的时代。
2035年的学子,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然成为一个历史词汇,而你们,我们,都会沉浸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幸福之中。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你们的时代刚刚开始,愿你们像我们一样,怀揣着梦想,与时代同行,初心不改,让中国的时代永不落幕。
亮点呈现文章紧扣题目的要求,用与2035年学子交流的口吻来叙写时代的变迁,以回忆“我们的时代”,去勉励下一代的青年们。文章巧妙地捕捉了材料中的重要元素,在文中的无形时空隧道中看到“我”的成长,国家的力量,还有时代赋予新一代人的青春使命。文章不仅立意深刻,切合题意,而且把空泛的叙述,煽情的解说,用貌似闲笔的几笔描摹,些许勾勒,三点两点细节,使得文章顿时生色,可圈可点。结构上,此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严密,文字功底娴熟,堪称一篇考场佳作。